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丰碑杨门 > 丰碑杨门目录 > 章节目录 第0673章 消失的吕蒙正(第2页/共3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丰碑杨门 章节目录 第0673章 消失的吕蒙正(第2页/共3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也算是自己人了,就老老实实的说道:“虎侯在建立南国的时候,总觉得南国的官员缺口很大,他需要弄一批干才帮他管理南国。

    虎侯曾经列了一张名单,你吕蒙正的名字,恰巧就在名单之类。”

    没错!

    这个被唤作吕先生的人,正是被发配到了邕州,随后在赵光义想起他想要召回听用的时候,查无此人的吕蒙正。

    从吕蒙正被发配到邕州,到把吕蒙正弄到南国,这背后的一切落叶都有参与,所以他了解吕蒙正的被坑到南国的过程。

    其实很简单,吕蒙正只身到邕州赴任,在他上任不到两个月的时候,他的家眷也随之到了邕州。

    恰巧在这个时候,邕州山里的僚人发生了一场叛乱,目标就是吕蒙正治理的地方。

    这些作乱的僚人蛮横的把吕蒙正连同其家眷,一起绑到了南国。

    刚到南国的吕蒙正,反抗的很激烈。

    最终被苏易简那个腹黑的家伙,威逼利诱签下了一份文书。

    一份证明他叛国的文书。

    然后他不得已,屈服了。

    苏易简不仅威逼着吕蒙正签下了叛国文书,还扣押了他的家眷。

    在双重威逼下,吕蒙正不得不帮杨七做事。

    在南国任职了两年府尊以后,他就被苏易简弄到了洞头岛,过来帮助落叶共同治理洞头岛和沙门岛。

    听到落叶说杨七早惦记上了他,吕蒙正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他只希望,他不是被杨七惦记上的人里面被整的最惨的一个。

    不然以后大家凑在了一起,聊起被杨七坑的过程,他会显得很没面子。

    “虎侯之前名单上的人,现在有多少已经归顺了虎侯?”

    吕蒙正试探的问道。

    落叶低头盘算了一下,说道:“三成……”

    吕蒙正点点头,感慨道:“能从朝廷挖三成的人,足以说明虎侯很了不起了。”

    落叶呲牙笑了笑,没说话。

    一个冤大头被坑,会显得很惨,有一群冤大头陪着,那就没那么惨了。

    吕蒙正又跟落叶闲聊了一会儿,然后迅速了进入到了他官员的状态,在回岛上临时官署的路上,吕蒙正问落叶,“洞头岛现在建设到了什么份上了?”

    落叶指着不远处还在工作的奴隶们,说道:“虎侯要求的几个地方已经建好了。现在正在建设岛上的道路,还有以后码头要用到的客栈、店铺、货仓。

    虎侯的意思是把这里建立成一个海上中转的地方,以后说不定能够发展到海港城的规模。所以基础的建设得跟上。

    而且岛上以后的常住人口应该在两到三万左右,这些人所需要居住的地方,也得快速的清空。”

    吕蒙正皱了皱眉,问道:“是不是有些快了?”

    落叶笑道:“不快!那些跟随我的南国军卒,已经在海外漂泊的大半年了,以后估计要定居在这里。他们很多人已经向我提出了建议,让把他们的家眷接过来,一起居住在这里。

    而且,大宋朝廷虽然把沙门岛也给了我们。但是虎侯似乎没有在沙门岛上常驻的意思。他让我们在接管了沙门岛以后,适当的清理掉里面的一些罪恶滔天的犯官,然后把剩下的人挪到洞头岛,着重发展洞头岛。”

    吕蒙正吧嗒了一下嘴,感慨道:“看来这洞头岛,大宋以后是收不回去了。”

    落叶笑道:“也不一定,只要大宋比我们强,他们随时可以收回去。”

    吕蒙正苦笑了一声,摇摇头。

    南国在杨七的建设下,到底有多强,吕蒙正是亲眼见识过的。

    农业上,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的稻米,几乎给南国百姓供给了吃不完的粮食。

    不仅如此,南国每年出口给大宋的粮食,就有上千万担。

    即便是如此,南国各地的谷仓内,堆积的粮食依旧是满满当当的。

    每年到了交税的时候,几乎不用官府怎么催促,南国的百姓就痛痛快快的把粮食上交了。

    甚至还有一些二货们,威胁着官府多收些粮食的。

    旁人知道了此事,或许觉得这些二货们是傻,可是吕蒙正却觉得这些二货们聪明着呢。

    因为他们的粮食堆到家里也是发霉,还不如直接交给官府呢。

    南国的官府有一项政策,每年的征粮大户,他们的孩子上学所需的费用,都会被减免。

    而南国的大部分的孩子,已经脱离了扫盲阶段,现如今都在县里的县学内学习。

    一些距离县城偏远地区的孩子,每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车马费,加起来都是一大笔呢。

    而一旦被评为征粮大户,他们能省下很大一部分的钱粮。

    相比而言,多交的那些粮食,对他们而言算是九牛一毛。

    文化上,南国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实行了基础教育,各村各庄各镇,凡是满八岁的孩子,必须前往官办私塾内学习。

  
>>>点击查看《丰碑杨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