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军的主力分散在巨鹿、颍川、南阳等地,他们各自为战,攻城夺邑,焚烧官府,取得了很大胜利。与此同时,各地还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农民武装。而这些独立的农民武装清一色打起了“黄巾“军的旗号!这是非常明智的!如果大事成了,再窝里斗,决出个雌雄;如果大事不成,反正都是打着“黄巾”军的旗号,黑锅还是张角来背吧,正所谓有福我享,有难你当!
黄巾军迅速在汉朝大地之上成燎原之势!汉灵帝即使再昏庸,也在那后宫呆不住了!于是在184年3月紧急任何进为大将军剿灭起义军!由此可见,大汉确实已无栋梁可用!就连剿灭黄巾军这样重大的事情,竟然交给了何皇后的哥何进来做!恩,我这样的表述,您可能觉得没什么不妥,那么我换一换语句:
大汉确实已无栋梁可用!就连剿灭黄巾军这样重大的事情,竟然交给了一个屠户的儿子来做!
不知道这样表达完后,你觉得大汉是否快要完蛋了呢?
这里大家可能会奇怪,即使江河日下,也不至于满朝大臣里挑不出几个厉害的角色吧?
那么还得回到之前桓帝的时候了。大家是否还记得桓帝的“禁锢党人”?那一波直接将朝廷之上有能力的、有正义感的人基本打压!光是打压是不可怕的, 因为春风吹又生!关键是桓帝创新的来了个“禁锢“,意味着政治前途就此破碎了!这样一来,朝廷内外有才之人再也不敢抬头了,注定是要被宦官集团压迫终身!而到了灵帝这里,宦官集团又在与外戚斗争中取得全面胜利,使得本来慢慢恢复的忠臣集团再次覆灭,至此,朝廷内已经全是谄媚之人,哪还有什么栋梁之才。
不过何进还是清醒的,虽然大权在握,虽然他深知自己能力不足难以应付张角,但是他起码知道该找会打仗的家伙来帮自己!于是在简单布置完基本京城外的防守后,他开始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剿匪集团。
很快,他找到一个人,这个人叫皇甫嵩。而皇甫嵩也用他卓越的战争才能报答了何进的智遇之恩!而皇甫嵩的功绩也使其在中国古代七十二名将中占得一席!
皇甫嵩字义真,他的叔叔皇甫规是东汉名将、凉州三明之一,父亲皇甫节曾任雁门郡太守,久为边将。应该说皇甫嵩算是个官二代了!但他少年时没有因为家庭的优越而荒废了人生!与其他纨绔子弟不同,皇甫嵩喜好诗书、擅长骑马射箭,大有其叔叔的本色!
最初时他只是被推举为孝廉。后来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守孝多年之后,窦武(就是灵帝那会儿被宦官集团干掉的国舅爷)前来聘他为官,迁任北地当了太守。
皇甫嵩为人仁爱谨慎,尽忠职守,有谋略,有胆识。可不光如此,最难能可贵的是,皇甫嵩还有城府!在外任官之时,皇甫嵩清晰的洞察了京城内部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斗争已经演化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虽然自己是爱国之人,但也不能成为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从此他一改常态——之前在任期间,上表陈辞、劝谏一共五百多次,每次都亲手书写,而且毁掉草稿!到后来,他开始停止了上奏,并且断绝了自己与其他京官的一切往来!以此来表达自己中立的态度!
皇甫嵩是聪明的,这样的行为使他逃过了政治斗争的劫难!当宦官集团不断清扫外戚集团提拔的官员时,偏偏放过了皇甫嵩,原因是——这家伙识时务!
也正是因为皇甫嵩准确的判定,才能把自己的命保住,等到了何进的提拔!
184年,何进上任大将军后,直接提拔皇甫嵩为剿贼先锋总领,这个封号在汉朝是查不到,其实说白了是何进自己想出来的。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呢?因为何进打不来仗,可这仗是必须得打的,而且必须打胜!所以何进干脆升皇甫嵩为一个莫名奇妙的官职,随后将所有剿匪大事全部都托付给了皇甫嵩!而军中其他大小官员也都是鬼精得很,一看就明白何进的意思!所以,代表朝廷对抗黄巾军的,表面上看是大将军何进,其实却是皇甫嵩!
皇甫嵩上任之后,并没有马上展开清剿大业!他也清楚的看清身边实在没有什么得力干将,于是上谏朝廷(其实是上柬何进)要求解除党禁,拿出皇宫钱财赠给军士,提升士气!
这个办法其实是不错的,但很难执行。因为党禁那是政治问题,岂能因为你一个皇甫嵩说解就解?至于拿出朝廷的钱赠给军士,那就更加难办了!灵帝奢侈无度,宦官中饱私囊,这国库哪还有什么钱呢?灵帝很纠结,而这时,一位叫吕彊的官员看出了灵帝的烦恼,于是拍了马屁说道:“ 党锢之祸积怨日久,如果那些家伙与黄巾合谋,恐怕咱们大汉就没得救了!”灵帝果然昏庸,立刻接纳提案。
其实这个提案是非常荒谬的。试想,被关在牢里的都是在职大臣、宦官的死敌,哪有什么机会与外界接触?更别说与黄巾合谋了!
但灵帝也知人手不够,必须想个办法!于是干脆要求朝中大臣捐出自己的财物,推举众将领的子孙及民间有深明战略的人来接受朝廷的面试,对抗农民起义!
当然了,灵帝的这一决策是正确的,这是
>>>点击查看《再读三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