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有了元宵节,就少不了灯会。元宵节看灯这个习俗,最早据说是在汉代形成,当年汉明帝提倡佛法,因那时被派出的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于是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寺院“燃灯表佛”。由此,元宵看灯的习俗慢慢在民间传播开,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民狂欢的节日。
迎柳镇迎来了今年第一个圆月之夜,整个迎柳镇都成为了观灯的场所。家家户户花灯初上,将迎柳镇照映得宛如一个红光满面的少女,楚楚动人。艳红的灯光照亮了半边天,犹如晚霞一直没有散去。街道上,人群一浪高过一浪,都是赏花灯的人群,其中不乏舞龙舞狮、踩高跷的艺人,总之这场盛会吸引了方圆百里之内的人前来观赏,其热闹场面丝毫不亚于京城的灯会场面。人声鼎沸,沸反盈天,老老少少、少男少女都面露喜色游走在街灯小巷间,细细体味这美妙的一刻。
猜灯谜是灯会上不可缺少的娱乐项目,就如同每年夏历三月三的流觞曲水一样,是人们最喜爱的活动。灯谜的谜面就挂在花灯下面,若有人以为自己能猜中,便自行取下,然后照着给出的谜底校对,谜底被统一写在一张大红纸上,张贴在镇中心的巨大的告示板上。与给出的谜底对照过后,若是对,则可用早已备好的笔墨将自己的名字题在那道题给出谜底的下面;若猜错了,就要将谜题重新系回灯笼上,不必非得找到原先的那个灯笼,只需寻一个下面没有系着谜题的即可。由于要给那些猜中灯谜的人题名,巨大的告示板设计有城门那么高那么大,上面的谜底不下千个,两旁有人看守,右边的长桌上摆放着十几支毛笔与砚台,供人使用。由于告示板过于高大,一些不会功夫的人无法在高处题上自己的名字,为此旁边备有一武夫,专为他们题字。
此外,还有些花灯下系着对联其中的一联,谁对出了,就在专门的地方提笔写下,镇中的老秀才们负责评比筛选,选出最好的公布。成千上万的花灯不可能都系着不同的灯谜与残联,有不少是重复的,所以有可能多人猜中谜底或是对出对联。
元宵节是迎柳镇最为看重的盛会,其重要程度甚至还要高过除夕。吟诗作画是文人墨客的雅趣,看灯猜谜对对子也是不二首选,街上的烟花、舞龙舞狮的表演则引来路人的驻足围观。如此多的人群自然是大大的商机,街上的摊位长长一排,将街头巷尾填充了个遍,叫卖声不绝于耳,所卖的东西也是千奇百怪,令人眼花缭乱。长大五天的灯会,家家都夜不闭门,通常都是白天在家休息,到了晚上再出来赏灯。
迎仙居,是一所文人骚客常常聚集之处,在一起吟诗作赋,神游于琴棋书画间,在元宵节期间更是人满为患,这其中有儒生老者,也有书生气的谦谦公子,他们有些是慕名而来,而有些年轻公子同样是慕名而来,但不是慕“迎仙居”的名,而是慕“迎仙居”主人之名。迎仙居乃当朝三王爷所设,但其真正主人并不是三王爷,而是他的女儿——语嫣公主。据说她代替其父照看迎仙居,一直常住这里,她父亲也是想让自己的女儿多多学习学习,至少也可以沾一些书卷气,而语嫣公主也很乐意在这里照看。语嫣自小受父亲影响,喜欢舞文弄墨,而她由于要强的性格,使得她很是用功,不希望输于那些朝堂上的文人男儿。如今的她,不仅生的亭亭玉立,而且肚里的墨水已经不输于那些孺生,常常出口雅句令迎仙居的文人赞叹不已,连声惭愧。这些夸赞可不是看在她父亲三王爷的面上,而是她的确有那个本事,那些常来迎仙居的人常戏称她为“女状元”。
迎仙居分三层,上中下,层层装修豪华,却不显雍容华贵,反而看起来典雅朴素、充满文人画士所追求的清新自然的儒雅之气。迎仙居后就是一方花园,园中菊梅竹兰交错而植,围绕着一亭,名曰“迎仙亭”。园中花香萦绕、鸟鸣四野,伴着缕缕书香发酵成迎仙居独有的气息。
在正月十五这天,里面的情况如同外面一样热闹。里面也张灯结彩,红丝带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火红的灯笼高高挂起,映得楼中光亮一片。
迎仙居门外进来一老儒生,他笑容满面,一进来就笑呵呵地道:“此对妙也妙也——”声音很洪亮,立刻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
“哦?!原来是李大学士,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说话的是位中年人,他笑着问。
“先别管是什么风,来看看这副有趣的对联!”李大学士摇摇手里的宣纸,急切道。
这时微微轻笑传来,如银铃般悦耳,美目未露笑先闻,又听到:“对联?!连李大学士都赞口不绝的对联晚辈一定要见识见识啦!”
接着一个丫鬟模样的人道:“语嫣公主到!”大家闻声看去:门帘轻拨,纤指微扬,腼腆的微笑挂在脸上,露出一半贝齿,曼妙的身姿修长挺拔,见着众人有礼的点点头。而那些专为她而来的年轻公子都目不转睛地看着她,心中啧啧称赞
>>>点击查看《逝江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