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政治哲学中,分配正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政治哲学上所谓的分配正义问题指的是,在一个社会群体当中,我们通过什么样的原则来决定什么人配得到什么,什么人不配得到什么。这样的决定背后的原则应该是什么样的,以及这样的原则究竟是不是正义的。
20 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一直在哈佛大学任教,他的著作《正义论》是当代每一个学习哲学的人必读的书目。这整本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成罗尔斯邀请我们跟他一起进行一场关于正义的思想实验,一起来决定什么样的分配原则是正义的。
我们假设有一个社会福利蛋糕,这个蛋糕上并没有奶油和巧克力,有的是一些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至关重要的价值物品,比如说接受教育的机会,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使用,基本经济福利和政治权利等等。
那么在一群人当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分配这块蛋糕呢,一个人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品质或者能力,使得他应该享用更多的蛋糕,或者更小块蛋糕呢?是一个人出生的家庭吗,是一个人所居住的国家是否富裕吗,是一个人的容貌是否迷人吗,是一个人的血型和发色吗?
在罗尔斯看来,以上提到的种种都会在实际生活当中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获得这块社会福利蛋糕的份量。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无可避免的,我们会发现那些出生在富裕家庭或者富有国家的人,因为这些特性而获益更多。然而,罗尔斯追问,这些人就应该获益更多吗,或者说他们配获得更多的社会利益吗?
罗尔斯认为,我们的道德直觉会说他们并不配。如果一个人能够因为他天生得来的,因为某种运气,某种偶然的因素,就享有更多的社会利益,我们会认为这种社会是不公正的。从正义的角度,一个人所配得到的东西,必须是出于他的自我选择和努力。这是罗尔斯的正义观念当中包含的道德直觉。
根据这种道德直觉,当一个社会的群体去选择分配原则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些天生的,来自于偶然和运气的因素排除出去。换句话来说,我们在讨论正义的分配时候,应该对于这些的信息保持一种一无所知的状态。
也恰恰会因为这种无知的状态,保证我们不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能够选出一个真正符合我们正义直觉的分配原则。说的更具体一点,比如说,性别本身是一个天生的偶然因素,如果我已经知道我的性别,在我做社会分配原则的选择时,就免不了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有利于我这个性别的分配原则。而只有当我对于身上所有的这些偶然的特殊属性一无所知,我才能把自己看成和其他分配成员相同的一员,
而在这种无知的条件之下,我们选出的正义原则,也就更有可能是正义的,因此能够得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认同。这样一个政治选择的出发点,在罗尔斯那里就被称为无知之幕。而无知之幕就是罗尔斯为了理解政治正义所构想出来的一个思想实验。
根据罗尔斯的设想,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都不知道自己具体的条件,是美是丑,是蠢还是聪明,是出生在富裕家庭还是贫寒家庭。只有在无知之幕的大幕拉开以后,我们才有可能看到自己出生在这个社会的哪个阶层,究竟是聪明伶俐大富大贵,还是没有天赋、出生贫寒、甚至疾病缠身。根据罗尔斯对于人们选择理性的推测,因为不知道自己在无知之幕背后的处境,人们最关心的往往是自己是否会因为偶然的不幸而落入到这个社会最悲惨的那一个人群当中。
为了避免在大幕拉开时,发现自己是那不幸的一群人当中的一员,在无知之幕后的人们都会选择一个能够在最大的程度帮助社会处境最差的成员的原则。换句话来说,在无知之幕背后,人们会选择的分配原则,一定会是那种让社会处境最差的人群尽量可以过得好一点的原则。
罗尔斯的理论论证严谨,环环相扣,这样咋听起来稍微有点抽象,我们拿一个具体的政治制度做例子,就能更好地理解罗尔斯关于正义的分配理论。比如很多国家都在征收高额遗产税。根据罗尔斯的理论,遗产的获得本身是一件并不符合正义直觉的事情,因为往往获得遗产的一定是那些出生于在富裕家庭的后代。因此在遗产继承这件事情上,一个正义的社会制度就应该征收较高税额的遗产税,把这一部分的收入用去改善那些社会处境最差的人的生活。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在他提出后的短短几十年里引发了政治哲学界激烈的讨论,可以说后来的政治哲学家几乎都把罗尔斯的理论看作一个标杆,以至于提出自己的理论之前必然要回应和评价自己的理论与罗尔斯的理论之间的关系。
可想而知,一个如此引人注目的理论必然也找来了强大的反对意见。比如,同样在哈佛执教的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提出了强有力的反对意见。在诺齐克看来,罗尔斯有关于正义分配的概念,出发点就出现了错误。我们必须要询问,最开始那块社会利益蛋糕究竟是由谁做出的。
在诺齐克看来,我们不能把正义当作是一个对于已有资源进行再分配的概念。相反,正义必须
>>>点击查看《让哲学家头疼的思想实验:想破脑袋变聪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