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道的核心力量。这样的外部环境,给宋朝的历史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深刻的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整体格局之下,中原地区对外贸易交流的重点地带转向东南沿海,出现了我们经常讲到的「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从考古发现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的贸易物品已经不再是丝绸,而是大量的瓷器,也有一些金银器、铁器乃至书籍等等。前些年从广东阳江海域出土的「南海一号」上面的物品正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
[图片 3]
▲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
[图片 4]
▲南海一号沉船遗迹中的宋瓷
宋朝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这一时期有非常开阔的研究空间。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有辉煌的成就,也痛切地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并不是三百年太平,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
宋朝的民众、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自己的精神寄托与生活情趣。以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和韩世忠的《临江仙》「冬看山林萧疏净」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们既有征战中壮怀激烈的慷慨悲壮,也有承平时往事如烟的慨叹与闲情。在这个时期,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图片 5]
▲宋徽宗
说宋朝「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并不仅仅是从战争和政权对峙的角度看。我们从黄河流域的气温变化曲线中会注意到,北宋、南宋之交,正处于气温的明显低谷期。古代中国是以农业立国,国家一定程度上仰仗农业税收,如果无霜期明显缩短,农业收成势必减产,这样对于朝廷的财政命脉肯定会有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当传统上生活的地带持续寒冷、干旱时,他们便会往更加温暖的地方迁移,这种民族大迁徙会导致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摩擦、冲突甚至战争。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斗力非常强,对中原王朝会构成严重的威胁。
以上是「天时」的一面,再来看「地利」的一面。东汉以后黄河曾经长期安澜,唐代百姓安居乐业,大规模农田开垦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唐后期黄河频繁决口,宋朝接续了这样一种局面。当时黄河向北摆动夺海河口入海,两宋之交由于人为因素,黄河曾夺淮河口入海。这两者之间的广阔区域曾经沦为黄泛区,农业主产区深受其害。
在忧患中前行
在「天时、地利」不利的情况下,宋朝的经济仍然有长足的进步。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Mark Elvin)在其著作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中认为,在中国中古的这段时期,发生了「经济革命」。国内很多学者也有类似的论述,比方从传统农业的发展来说,这个时期有所谓的「绿色革命」;从面向大众的商业网络的形成来看,有「商业革命」;从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也就是「交子」的出现来看,发生了「货币革命」;另外从城市形态、都市面貌的改变来看,又有「城市革命」;与此相关的,还有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技术完善带来的「科技革命」。我个人以为,称「革命」并不合适,这些发展,都不是颠覆性的变化,而是长期积累基础上的演进;但我们也确实注意到,这一时期在经济文化方面发生了突出的进步。
[图片 6]
>>>点击查看《宋朝美学十讲:我们为什么爱宋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