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
成国公朱勇说道:“可是因为大旱?”
“不错。”张辅说道:“这数年朝廷收入大增,但是今年却是一个灾年,京城的用度靠着京城,通州,天津的仓储,已经直隶一声的产出,南方各省的粮食,就近调给河南,山东,两淮,湖广等地。”
“咱们与草原上打这么多年交道,你也知道,即便你打败也先,甚至是阵占也先,这一场战事就完了吗?”
“且不说瓦刺的复仇,单单说陛下,准备了这么多年,又岂能善罢甘休?”
“这一战,一开头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了。”
成国公朱勇说道:“兄长,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一战我早就盼着打了。”
不错,勋贵集团大多数人都是盼着打仗,而不是盼着和平,因为只有打仗,才有荣华富贵,打仗才有权力,只要打仗,勋贵们才有他们想要的一切。
虽热很多勋贵打仗的能力已经退化了。但是以成国公为首的中坚力量,还是盼着打仗的。
“我知道。”张辅说道:“这一战最好不要在今年。拖上两年最好。”
张辅也觉得莫名其妙,进入正统年间之后,这十几年间,水旱蝗灾相连。能称得上是丰年的寥寥无几。
成国公朱勇还是不如张辅,朱勇所看到的,只有从他的角度看的事情,而张辅所想的,却是从大明朝廷角度看的事情。
今年委实不是一个开战的好时机。
大明一年二千三百多万石粮税,今年上半年,或减免,或免征的赋税已经到了好几百万石,至于要下拨的赈灾款项,恐怕也要数百万石。
可以这样说,今年朝廷几乎不要指望从粮税上有什么收成。只要粮税能平了赈灾这个窟窿,就是天大的喜事了。
朝廷而今虽然也有积蓄,但这积蓄面对天塌地陷一般的窟窿,总是不够用的。而打仗又是特别费钱的事情。
张辅并非没有勇气打仗,而是怎么看怎么决定,今日是能不打就不打。
成国公朱勇心中有一些小不情愿。
毕竟在成国公看来,这不用他们考虑,皇帝不差饿兵,不管朝廷财政紧张到什么地步,想来朝廷是不可能亏待打仗的人。
张辅根本是多操心。
只是朱勇习惯了听张辅的话,说道:“兄长请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张辅似乎看出了朱勇一丝丝抗拒,心中暗暗一叹,也不多说了,说道:“别的我就不多说了,万事小心。”
在朱勇就任征虏大将军数日之间。他就将京营骑兵给整顿好了。
以三千营为核心,共五万余骑兵,从北京出发,通过居庸关到宣府。
这一路上,朱勇看到了才长长的驰道。
一辆辆马车在轨道之上飞驰而过。从北京城外一直到宣府。本来是单道,而今已经变成了双车道,可以对开,只是而今准备做战,两条轨道一律向北, 大量的物资从通州到北京,然后从被转运宣府,大同。都是用驰道的办法。
朱勇数次出入宣大,对这情况也很清楚了。
毕竟这驰道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他看着驰道问道:“从北京到大同的驰道修建好了没有?”
“大将军,而今转运大同粮草,必须从宣府到大同,至于从京师直接到大同的路线,尚且没有修好。兵部说,大抵在正统十四年可能修好。”
朱祁镇一直没有放松驰道的修建,同时也没有加快修建。
有很多原因,技术不成熟,从北京向西向北,动是山地。如何让驰道翻山越岭,还是一大难事。
朱祁镇宁肯慢工出细活。
还有工匠数量比较少。财政开支巨大,分数年完成,对朝廷财政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再有就是按照朱祁镇心中的时间表,只需在正统十四年完成,大同,北京,宣府三角驰道的相连就行了。
即便如此,朱勇也觉得方便多了。
他们一路沿着驰道前行,到了宣府,然后点齐大军,宣府与大同,共征召五万骑兵,与京营五万铁骑,号称是二十万步骑,出龙门卫,进驻独石堡。
而杨洪已经在独石堡等候了。
独石堡虽然不小,但根本不足以容纳十万骑兵,于是乎明军骑兵摆开了数里宽的营盘,大军的炊烟,在几十里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的。
中军帐中。
杨洪正在给朱勇说明情况。
杨洪指着桌面之上的地图说道:“瓦刺大军分散数部,徘徊在开平,大宁之间,探马繁多,我派了不少夜不收,出去的多,回来的少,而今已经折了近百名兄弟了。”
“只能探明他们的活动范围,具体营地在什么地方,却还没有弄清楚,但是应该是在商都河到开平之间。”
“具体的情况,属下无能,却没有探明。”
朱勇说道:“杨将军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只是以将军看,瓦刺这一次南下,到底是何居心?”
>>>点击查看《明天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