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疯狂的转动起来。
这算是少数他们的少年恩师,站出来给他们如此讲课的时候。
汉之门阀、唐之节度使之祸,再到宋抑武过甚以致靖康之变坐失东京南迁残喘。
“我皇明开国时尚有边患,永乐陛下雄才大略北征南讨之下总算承平……”
唔……这一记马屁拍的甚好,拍的是弘治皇帝眉开眼笑。
“然,英宗以来我皇明国力却日渐式微……”
王守仁、徐经等人听得若有所思,仔细想来他们曾经也是如此感慨。
永乐时的大明,海上有着三宝太监的宝船远航。
陆上陛下亲自北征,虽然未曾讲鞑靼彻底歼灭。
却也让他们无法造成边患。
西南自不必说了,张家老祖张辅的英国公爵位就是从那边挣来的。
缘何永乐陛下身后,大明就开始走向式微?!
这话玉螭虎不说,刘健也得脸红一下。
大明文官团体们在这其中,可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们不断的试图限制皇权、限制内官、限制武将,还要限制勋贵。
然而他们越是限制,帝国就越是式微衰败。
从前刘健还不觉着有什么,国体尚在即可。
可当面临着巨炮威胁的时候,他才悚然惊醒。
惊醒的不仅仅是他,还有弘治皇帝。
循序渐进的改革也是这个时候,才获得了弘治皇帝的鼎力支持。
内阁、诸尚书方面则是选择了默许,再有勋贵们的支持。
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情况。
“《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突然听小公爷讲起《礼记》来,诸人不由得有些莫名其妙。
但很快的,小公爷就解答了自己为何如此说。
“夫子时选贤与能,何其难也!便是到汉时、唐初,门阀横立之下寒门士子亦难登朝堂……”
至隋初创科举方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状况。
然其规模较小,每年上郡才举荐三人,中郡举荐二人,下郡举荐一人。
如此选拔如何满足朝堂所需?!
由于选拔甚少整隋朝一代,只取秀才十余人。
然而即便是这十余人中,亦生出不少名士。
房玄龄、杜正伦、许敬宗、岑文本……等,皆出于隋末秀才。
宋代科举的发展,这才逐渐的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踏足朝堂。
“夫子之言,当识其义而非只识其字。”
朱厚照这会儿抄的是手都在打抖,然而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一支支的狼毫沾饱了墨汁静候,上面的楷书工工整整。
“县、乡之间,可有贤能么?!县内衙役,可算贤能么?!”
张小公爷这个时候已经转过身来,对着刘健便是一字一句的问道。
刘健被玉螭虎这突然的逼问,直接堵了。
“县令之中,又有多少熟知《大明律》?!有多少有侦缉之能?!”
“他们中精于筹算者几何?!若有上下其手者,可能查乎?!”
刘健苦笑,这些话他真的无言以对。
明初算学尚有考量,后来诸先帝下时兴时废。
但多数只考明经,莫说是算学了。
便是《大明律》也只是稍微考一下,很多读书人摸不清《大明律》都是正常的。
“竟是如此……竟是如此!!”
弘治皇帝稍稍想一下,脸色顿时发青。
一大群筹算都不会、《大明律》也不熟的官员,他们在帝国的下层能做什么?!
侦缉之能更不用说了,他们会个卵子的侦缉之能啊!
朕要他们去是吟诗作对的么?!白给他们发俸禄的么?!
“帝国于乡间之力,等同于无。”
弘治皇帝听得这话脸都黑了,然而他也知道这是事实。
朝廷政令能到布政使司就不错了,布政使司会不会遵旨都不好说。
“此为我大明如今之弊,然我大明渐变中……强矣!”
张小公爷一字一句中,说的很是辛苦。
他既得考虑到弘治皇帝他们的接受度,又得考虑到如何介绍后世的正确之路。
哪怕是时至今日他都不敢轻易的开展工学,尽管他知道若要大明富强则工学必不可少。
然而工匠到底是属于“匠籍”,也就比贱籍稍微好一些。
甚至一部分直接就是贱籍,这在秦汉前乃是未有之势。
甚至宋代匠人地位,也没有那么低下过。
然而前朝如此做也是有原因的,他们不希望太多的手艺被民间掌握。
尤其是冶炼、锻造、印染……等这类,所以当时管控严厉。
以至于匠籍的婚丧嫁娶,都被严厉管控。
>>>点击查看《明朝大纨绔》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