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你写的信主席收到了,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休息,剩下的事我来办’。这个事是周总理压下来了,实质上是保护了我父亲。”张一纯回忆。除了写信,张治中还曾经面谏毛主席。“十大元帅要是都没了,主席身边怎么办?”张治中曾在一次与毛主席的会面时说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张一纯在场亲历了整个过程,“那时我父亲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张一纯是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父亲在***城楼上见到毛主席。“父亲见到毛主席说:‘毛主席啊,您老人家走得太快了,我跟不上……我党内的好多老朋友,那些元帅都被打倒了,您老人家怎么办呐?’”张一纯说,讲到这时,原本是坐着的毛主席站了起来,“他说,文白兄啊,你放心吧,我们可以甄别嘛。”张一纯对谈话过程印象深刻,“我父亲也站起来了。”但是站起来的张治中并没有说话,“我看着他很沉闷,闷闷不乐。”在“特殊时期”中,张治中的身体条件愈发不佳。“他主要是长期对‘特殊时期’不理解。他没有什么很严重的病,只是长期不愉快,一直不舒服。”张一纯说。
张治中有着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民族的强烈的责任感。同许多爱国志士一样,他早年也是抱着救国救民的宗旨投笔从戎的。他一向认为,守土为国是军人的天职。每当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总是挺身而出,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他当时任第五军军长,不顾***统治集团的阻挠,毅然开赴前线,同十九路军并肩作战,并留下遗书,决心以身许国。八年抗战期间,他始终坚持抗战到底,直到最后胜利。尤其可贵的是,张治中从未参加***统治集团发动的历次***内战,是一位从来没有同***打过仗的***高级将领。
张治中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能顺应历史潮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他和中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早在大革命时期,他就同周恩来、恽代英等***人建立了友谊。在黄埔军校左右两派学生的斗争中,他是同情***的,也曾经因此受到***右派的攻击。此后,即使在******高氵朝中,他也没有随波逐流,改变自己的态度。抗战时期,在重庆,他同周恩来等时相过从,对***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抗战胜利后,他力主和平建国,并积极促成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一九四五年,张治中受周恩来委托,到***成功的解救了被盛世才监禁多年的一百多名***干部,使他们安全地回到延安,为***保存了一批重要的骨干力量。一九四九年,张治中作为***政府代表团团长,到北平同***代表进行和平谈判,当双方达成的协定被***当局拒绝以后,他对***完全失望了,接受了周恩来的恳劝留在北平,声明同***顽固派划清界限,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张治中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亲眼见到了他所向往已久的新中国的诞生。建国以后,他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他时刻以祖国统一大业为重,亲自主持民革中央促进祖国统一的工作,为使台湾回归祖国,他尽心尽力,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一九六九年四月六日,张治中因病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
他是蒋介石的心腹重臣,长期置身于***最高决策层;同时,他又以其独特的身份与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国***主要领导人交谊深厚;毛主席称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他就是张治中。这位唯一没有同***打过仗,敢对蒋介石、毛主席多次直谏的***高级将领,在抗战发生前后曾经两度请缨,与日寇血战淞沪。
张治中一***零生于安徽巢县洪家疃。十六岁那年,他满怀梦想,怀揣着母亲七拼八凑筹来的二十四块银元,独自踏上了外出闯荡的路。离家远行前,母亲要张治中咬口生姜喝口醋。这句在安徽洪家疃村流传着的古训,寓意在人生的岁月里,只有承受所有的苦辣辛酸,历尽艰苦,才能成人立业。
迈出了人生第一步的张治中并没能如愿在安庆考上陆军小学,迫不得已在安徽当了预备警察,后在扬州进入警察教练所。
辛亥革命爆发后,一心救国的张治中投身学生军。一九一二年,他进入陆军第二预备学堂,一九一六年,他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次年到广东参加护法运动。一九二四年,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听说张治中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优等生,便邀请他到黄埔出任第三期入伍生总队代理总队长,授衔上校,自此,
张治中逐渐步入***高级军官行列。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深夜,驻沪日军借口一名日军士兵失踪,向上海第十九路军发起猛攻。以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的十九路军主动回击,“一.二八”淞沪抗日的战幕惨烈揭开。
此时,身在南京,时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的张治中心急如焚,他认为:“中央部队散在各地,而因蒋下野,群龙无首,一时未易集中。”同时,他对十九路军的处境十分清醒:十九路军单独在沪作战,孤军决不能久持,应该予以增援。
>>>点击查看《重生之黄埔卧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