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唐杨国舅 > 大唐杨国舅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二一四章 两大文豪(第1页/共3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唐杨国舅 章节目录 第二一四章 两大文豪(第1页/共3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杨云听了这话,忍不住想笑。

    门子的话好似在说——恭喜您,您的彩票中了大奖,但现在我很遗憾地通知您,您的彩票已过期。

    那白衣男子脸色瞬间变得很难看。

    “张令公岂非出尔反尔?”

    白衣男子也生气了,直接开口质问。

    可惜他的质问没有任何效果。

    本来规矩就是张九龄定的,这次活动的所有解释权都在张九龄,张九龄说活动结束外人也没办法。

    张英器见杨云瞅那白衣男子,侧过头提醒:“不必理会这些前来拜会的酸腐读书人……每天府门前都会有不少,以往可没有这种现象,也就是家祖出任中书令后,这样的人才莫名多了起来。”

    言外之意,这些人根本不是仰慕张九龄的才学,完全是一群想要投机取巧的文人,准备通过巴结张九龄,取得政治上的便利。

    杨云未多想,跟张英器一起进到府内。

    随着大门关上,那求访的白衣男子彻底被阻挡在大门外,杨云走了几步,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问道:“不知刚才那位是何人?”

    张英器仔细想了想,有所迟疑:“我见过他的拜帖,姓……好像姓李,叫什么就不知道了,字是太白……”

    姓李,字太白?

    呀!?

    那不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

    杨云脑门就好像被谁猛敲一下,一阵晕晕乎乎,忍不住转身就往大门口走去。

    “杨道长?”

    张英器不知杨云为何突然为了个不相干的人表现失态,居然不顾主人家的面子,转身要出门去?

    杨云顾不上跟张英器解释,他自打来到大唐,不是没想过见李白或杜甫这些名人,但这些人基本都不在自己的故乡老老实实待着,而是趁着年轻到处游历,几乎都是把他乡当做故乡。

    杨云之前记挂到洛阳来找杨玉环,虽然觉得可能会在洛阳见到这些当世文豪,但并未把心思过多放在这上面。

    谁能想到会在张九龄府门前偶遇李白呢?

    可惜待房门重新打开时,李白已离开,门前一个人都没有,杨云心中顿时生出一种极大的失落感。

    “少爷,这位……?”

    门子见杨云开门,不由好奇问询追过来的张英器。

    张英器也是一头雾水,上前问道:“杨道长莫不是有何事未完成?能否等见过家祖后再说?”

    杨云问那门子;“不知刚才那位李相公,现在洛阳何处落脚?”

    门子摇头道:“小的从何而知?”

    杨云心中来气。

    说什么回头派人去请,感情只是个说辞,连人家在何处落脚都不知,就算张九龄真要赐见,你们何处去找?

    杨云很想拔腿便追,料想李白没走远,不过想到要见张九龄,消除这位朝堂大佬的误会,比什么都来得重要,便悻悻作罢。

    另外,也是他知道李白就在洛阳城内,无须专门找他而耽搁要事,还不如等见过张九龄,为接下来参加科举扫平阻碍,只管让何五六和王籍差遣人手去找李白这位大文豪便可。

    ……

    ……

    “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几百年前做的好坏,没那么多人猜;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至少我还能写写诗来澎湃,逗逗女孩;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

    杨云嘴里哼着莫名的小调,跟随张英器往内院走。

    张英器好奇杨云为何对刚才那个李太白如此在意,但杨云借口是“故友”给搪塞过去,张英器自然想不通,既是故友怎会相见不认识?而且以杨云的年岁,故友能故到什么程度?想来不是实话。

    这会儿听到杨云嘴里哼的俚语小调,越发地迷惑了。

    张英器把杨云带到中庭的宴客厅,借口前去通传张九龄,便先离开。

    张九龄忙于朝事,此时尚未从洛阳皇宫回来。

    等其回府时已是半个时辰后,张英器将府门前发生的事告知自己的祖父,并引导张九龄来见杨云。

    杨云终于见到这位在唐朝政坛和文坛都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宰相,开元盛世最后一位贤相。

    张九龄穿着身紫色官袍,精神矍铄,走起路来步伐矫健,眉宇之间神采飞扬。

    张九龄的仪态自然是没得说,据说为了保持整洁端庄,他有一个很有创意的发明。

    唐朝大臣们上朝,都要带笏板,这是臣子上殿面见皇帝的必备工具,或提前写上想向皇帝汇报的话,或用来随时记录皇帝的指示。

    而文武大臣们出门上马或者乘坐马车,都是把笏板往腰里一别,跟乡野村夫插烟袋一样。张九龄觉得如此装束大煞风景,便命人做了一个精致的护囊,每次上朝,都把笏板装进护囊里,然后让仆人捧在手里在后边跟随,他只管昂首挺胸地走路,再也不必为这个多余的东西放哪儿而发愁。

    由此,护囊一下子风行起来,成为一种
>>>点击查看《大唐杨国舅》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