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第一天,郭氏反复叮嘱刘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我们家增光,不要和学校的同学吵架打骂,规规矩矩的,老师可不像我一样溺爱你。
刘婴家的房子坐落的位置在镇里的偏僻地方,杜镇方圆五里的范围,全部是平房和少量的二层楼房,只有家庭困难才住在杜镇方圆五里以外的地方,大部分家家户户是窑洞。说起窑洞,可能南方生活的,和中国的东部,或者东北地区的人们可能只听其明,未见其面。这个和大家谈点题外话: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我们这里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窑洞一般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人们将其称为炕围子。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还可以保持清洁。为了美化居室,不少人家在炕围子上作画。这就是在黄土高原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炕围画。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纸装饰。它们根据窗户的格局,把窗花布置得美观而又得体。窗花贴在窗外,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阳光可以自由地透进来。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刘婴家虽然是住在杜镇,但他家算是被杜镇边缘化的一部分人,就像现在城市的郊区,按照行政上的划分郊区也是属于城市,但这个的人们和城市的人口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刘婴家距离学校有六里的路程,每天必须来回在学校和家中穿梭不停,吃饭要回家,晚上要休息也要回家,他后来学习武术的基础就是在这个期间奠就的。
开学第一天,刘婴骑自行车飞速地到了学校后,大摇大摆地把自行车存放在车库里。这是一辆“飞鸽”牌自行车,是小型的,在90年代初期“飞鸽”牌自行车在农村那是风靡一时的流行产物,被人重视的程度如汽车行业里的“奔驰宝马”之类的,几乎所有在家吃饭要每天来回跑校的学生,不管男女,人手一辆飞鸽,到放学的钟点,马路上的场面和自行车马拉松赛一样壮观,唯一有点不协调的是,所有的人都穿的校服,不是运动服。
刘婴是初中一年级,也就是六年级的意思。农村小学以前是五年制的教学制度。他的小学五年也在杜镇度过,对于这个在他看来如同高等学府的杜镇中学,他早已经没有神秘感了。
“叮铃铃……叮铃铃……叮铃铃……”学校的上课铃声终于敲响了开学第一节课的钟声,着意味着有一千五百名新的同学成为这个学校的一份子。
同学们拥挤地,在教师门口肩摩袂接地挪动着,教师门口的门牌上写着:一年级16班。
刘婴的同桌是一个男孩子,俊目、朱唇、身躯魁伟,气质温文尔雅的一个男孩子,看起来家庭条件不凡,保养的很好。
刘婴把书包放在桌子的柜子里,掏出今天第一节课的课本:语文书,缓慢地摆在了桌子的右面,因他的课桌挨着走道,怕来回出入的学生把他的课本用衣服挂掉。他不习惯和人主动说话搭讪,就沉默地等待着第一节课的新老师的到来。
突然有人大喊:“老师来了……老师来了……”教师里刚才如集市的喧嚣的噪音刹那间鸦雀无声,都带着好奇和焦急的心情等待着新老师的开门进来。
“咯吱……”教师门被人推开,进来一位年轻靓丽的女老师。身穿粉红色的裙子,一头乌黑的头发如瀑布般披在了肩上,五官搭配符合人们的审美观点。如果以刘婴长大的审美观点来评价,这为女老师的长相正好符合他对未来老婆的外在要求,反正就是看见顺眼。
靓丽的女老师迈着轻轻的步伐,抬腿走上了教台,用手整理一下裙子的衣角,温文尔雅地说:“同学们大家好,我很荣幸
>>>点击查看《坏蛋是怎样消灭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