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这些文字不是我写的,陈韵琳才是作者,不惜暂时借用人家的文字,只是想多为侠义之道做点贡献。我猛然间觉得通俗小说的读者或许多读读轻松活泼一点的理论文章对提高审美情趣大有益处,尤其是当我把侠义和剑道上升到宗教的高度来写,更有必要给读者充一充电。令我欣慰的是,《剑的信仰》被一个叫《君子堂》的网站转载,本周点击率到现在已经超过5600,是起点的7倍!
以下是转帖的内容——
侠——文化离轨者
陈韵琳
当一种流行趋势在漫延中,而且持续漫延了有很长一段时间,就有研究的价值。因为没有一种流行,可以只*商业炒作就生发,流行,多少反映出接受此流行的人群的心灵,可能是一种渴望,是一种认同,是一种需要感……,这种渴望,认同,或需要,甚至也浅藏于研究流行者——譬如我——的心中。武侠小说,于五零年代起在港台造成大流行,自今仍深深影响很多青年学子,八零年代以后,又开始大风行于大陆,九零年代,反回来影响台湾的电影界。到底武侠小说有什么魅力,如此深的影响港台大陆?我将分两次来谈武侠。这一次,我集中于探讨「侠」与「中国」。下一次,探讨「武侠小说」。
侠的兴起:
侠,根据考证,是音转于陕西的方言「人廷」,念做ㄆㄧㄥ(二声),意思是轻财重交的民间武士。字型则取自「铗」,念做ㄐㄧㄚ(二声),此字是剑的别称。中国远古以前的图腾崇拜是「龙蛇」,透过这种图腾崇拜,得到一种神秘感,一种彷佛超越的宗教体验。而「龙蛇」与「剑」常被认为能互相化育合为一体的。所以龙蛇与剑都是中国的「原型」系统。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典籍常有剑变形成龙飞天的记载。中国侠的出现,按记载应是东周末年,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周仍太平时期,有一种特殊的介于贵族与平民的阶层,称之为「士」。这阶层兴起是为了遇战事时保护农家,他们也是由地域氐族中选拔而出,授以特别训练,能文能武的特殊份子,平日仍与氐族同居务农,需要时才徵召。所以「士」阶层对亲族乡里自有特别的情感,也特重义气。到后来,「士」不再务农,专职武士了。武士到东周末年,春秋战国时代起了转型。中国的春秋战国,是一个非常动荡不安的岁月,中央崩坏,小国纷起。就在这时候贵族垄断的局面被打破,给了平民社会一种新的可能。当然「士」因能文能武,比别的平民更有机会改变。于是「士」按两个方向流动,一取其「文才」,藉恢复夏商周礼乐传统而成「儒士」,一取其「武」协助当时代的有志之士抒展抱负而成「侠士」。而孔子与其门徒子路,冉有,樊迟按史记记载,应当都属于武士阶层,后走向「儒士」。儒士不断透过游说挤入权利核心,强调经世致用,强调礼,仁,正道与忠恕。为要得君王信任,其游说观点,当然会以巩固政权为基础,来发展王道观点。侠,则于战国时代被养士之风鼓励。这些被豪门礼敬的侠,与豪门间发展出互相敬重的平等交往。侠本属平民,被贵族豪门看重,自是以义气相报。所以有些侠,后来会作了刺客,不惜为其权贵牺牲性命,原因就是在「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恩图报心理,也就是说,侠产生后没多久,其「义」的对象就是倾向个人与个人间的情感关系了。这跟儒士,最终是南辕北辙的走向。儒必须合乎治世的常轨,侠则有如文化离轨者,不容易被约束。
侠的命运:
正因为如此,侠到了即将大一统的秦帝国,命运就跟儒士天南地北的不同。很多侠起而行刺秦王,不是因著对母国之忠,而是因著对朋友之义。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荆轲,临行刺前高唱:「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后果真为燕太子丹牺牲了性命。当然,秦一旦大一统,一定先除去这种不容易被约束的侠。所以在焚书坑儒这要求思想统一的举动之际,秦也强行透过政治手段压抑侠。但秦统治政权并未维系太久,随即由汉取代。汉高祖由平民起家,对侠依赖甚大,不敢有所压制,导致汉初年养士之风重新漫延,侠势力坐大,且有跟地方氏族豪强有地缘血缘,形成派系之势。侠重然诺,为知己者死,这对政治中央是尾大不掉的威胁。而这种危机意识,对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透过伦理以规范道德之义的汉武帝不可能不知道。汉对付侠的方法有几招,一是透过怀柔,让侠做官,然后用被怀柔的侠来逮捕侠,使侠自相残杀,其次则是用酷吏对付不肯被怀柔的侠,还有就是强迫侠迁徙,远离地域上同党派富豪或血缘亲族人脉。收编后的侠,汉武帝用来做派系斗争的工具,或打击宦官外戚,或打击外藩,或地方豪族。侠失去独立个体,学会投机的与各种势力结合。至于不甘被收编,又侥幸没被酷吏逮住的侠,潜至民间不敢声张,久而久之,就被视成地方流氓,地方帮会,失去侠原本的力量。秦汉既政策性的重文轻武,汉又这样的收编压制侠,以外儒内法的方式整顿权力,兴太学观礼仪读经论理,最终造成中国千百年来的儒家治世文化。侠,从此在史书上消失匿迹,不再构成威胁。等到魏晋重回乱世
>>>点击查看《剑的信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