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识的学习应一天比一天丰富,对“道”的掌握应简而又简,以至于无所执。“道”是软件,只是激活具体工作而不介入具体工作。不介入具体工作,故表现为“无为”。激活各项具体工作,使之自动运行,故称其“无不为”。
【致用】
领导者对所掌握的丰富知识,应不厌其烦地概括提炼,务求得到最简要最深刻最具有生命力的“道”。从事于“道”,应该明了荀子的箴言:“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详;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荀子·王霸》)汲汲于具体工作即便是个工作狂,所能做的工作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只有抓住“道”,才能激活万物,带动各方全面发展。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意释】
圣人的精神没有自己个人的固定形态,而是根据百姓的心愿确定形态。与人为善的人我善待之,不与人为善的人我也善待之,因为善待他人就是我的品德;讲信用者我对他讲信用,不讲信用者我也对他讲信用,因为讲信用是我的品德。圣人治理天下,小心谨慎,只以淳朴之心待天下。百姓都以耳目关注圣人,圣人像孩子一样以童心对待他们。
【致用】
领导者在下属面前应有一种高层次的老实、淳朴、幼稚。切忌耍小聪明。很多国人在国外看到古板地遵守规章的德国人、美国人、日本人,以为他们单纯、幼稚、傻乎乎。关于如何对待“善者”、“不善者”、“信者”、“不信者”,松下幸之助说过,一个人你对他善,他就是善人,你对他恶,他就是恶人。即便是“恶人”,只要你真诚对待,除个别人外,绝大多数还是能够受到感化的。反之,若一味与他们斗气耍心眼,恶人会越斗越恶,越斗越多,整个社会的风气会越斗越坏。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揩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意释】
人的一生由生到死。在整个社会,生命力处上升阶段的人占三成;生命力走下坡路的人占三成;生命力处上升阶段却活动于死亡境地的人占三成。这后三成的人是怎么回事?因为他们享受过度。据说善于把握生命力的人,行路不会遇到犀牛、老虎之类的野兽,作战不会受甲兵的伤害。因为犀牛之角无所顶,老虎的利爪无所施,刀剑无所刺。这又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善于随时避开死亡的境地。
【致用】
“无死地”是相对的,只是说遭遇危险性的几率比较小。有两种“无死地”。第一种是消极的“无死地”。即把自己的需求降到一个社会的最低水平。有口饭吃就行,行路溜边走,遇迎面者就让。第二种是积极的“无死地”。在事业发展中守法、讲道德、目光长远、与人为善。处理矛盾考虑各方,尽可能做到双赢。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释】
“道”激活万物,“德”养育万物,“物”使具体的万物禀形,“势”推动万物的形成。所以万物都要尊“道”贵“德”。“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在于它们不发命令,因任万物之自然。所以,“道”激活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走向成熟、养长护育。激活万物而不将其据为己有;成就万物而不居功;为万物之根基而不主宰之。这就叫做玄妙的“德”。
【致用】
为“道”者主体应处于随时激活万物、为之创造生存条件的主体状态,但不可拘泥于具体物。拘泥于具体事物就会详于一方,略于其他;偏于眼前,看不到日新。领导者之所以容易产生拘泥于具体事物的毛病,是因为总是将眼前事物的成功视为自己个人的政绩,体现的是自己个人的价值,由此产生个人自我实现的快感。于是容易滞留在自己的这些政绩之中,拘泥而不能自拔。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点击查看《道德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