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终战」
1945 年 8 月 15 日中午,几乎所有的日本国民都聚集在收音机前。很多在户外的人冒着当空的烈日,默默地排队站好。正午十二点,收音机里传来了日本最有名的播音员和田信贤的声音:「从现在开始,播放重要广播。请全国听众起立。」
除了那些实在无法起立的人,全体日本人都纷纷站了起来。接着,又传来了情报局总裁下村宏的声音:「诚惶诚恐天皇陛下将向全体国民宣读诏书。接下来谨播玉音。」
在奏过国歌《君之代》后,稍停片刻,一个很少有人听见过的声音在收音机中响起:「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忠良臣民……」
这时,整个日本上空只有这一个声音。举国上下全神聆听。由于天皇使用的是皇室语言,加上收音机信号不佳,很多人听不懂他究竟在说什么。
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在这个时刻,日本的「现人神」破天荒对公众讲话,只能是为了那一件事。很多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或抽泣,或痛哭。
然而,在羞辱与悲痛之余,恐怕大多数人内心都有一种无法言表的解脱感。他们知道,这场持续多年给他们带来巨大痛苦和折磨的战争,终于要结束了。
(二)轰炸
时间进入 1945 年,日本帝国离它的末日已经越来越近了。3 月,美军攻克硫磺岛,日本「绝对国防圈」因而支离破碎。
尽管美军在硫磺岛伤亡颇大,但从此获得了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空袭的重要中转站,这个代价还是值得的。
自 1944 年夏季,美军就已经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空袭。这种空袭的重要目的在于摧毁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打击其抵抗意志,就像早先盟军对德国的空袭一样。
但是,日本和德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国民比德国人更善于服从和忍耐,而他们工业的三分之二都分散在不到 30 人的小工厂甚至家庭作坊里,可别小瞧了这些「影子工厂」,它们往往一天 24 小时不间断地在生产轻工业品,如果能毁掉这些工厂,就使得很多初级加工的战争物资无法输送到大规模装配工厂中,日本的产业链就断了。可是它们太分散,根本无法做到集中精确轰炸。
随着美军离日本本土越来越近,日本的抵抗越来越疯狂,美军的伤亡越来越大。一个小小的硫磺岛,美军原计划 5 天拿下,结果整整打了 36 天的硬仗,伤亡达到 3 万多人,按这一战役的时间长度和参加人数计算,这是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伤亡数字。鬼知道前方还有多少个硫磺岛等着美军?怎样能让日本人尽早屈服呢?
1945 年 1 月,一位叫柯蒂斯·李梅的美国将军在关岛走马上任,出任第 21 轰炸机队司令,这支部队的主力机型是 B-29「超级空中堡垒」式重型轰炸机,专职负责轰炸日本本土。然而,自李梅上任以来,先后派轰炸机队出击 16 次,倾泻 5000 吨炸弹,却没有一个主要目标被消灭,B-29 倒是损失很大,这着实让李梅很搓火。
李梅是个冷静(也许是冷酷)而好动脑筋的人。他通过对照片情报的研究,发现日本没有很多雷达设备和高射炮,这说明它对低高程夜袭戒备不足。因此,李梅决定改变轰炸策略,由 B-29 携带大量燃烧弹低空夜袭日本,特别是东京!
这种轰炸对飞行员们来说降低了技术难度,他们不必再进行此前的高空精确轰炸,而只需从不到 1 万英尺的高空把炸弹向地面扔下去就行了。
但是,他们心里很明白:非精确轰炸,而且要使用燃烧弹,这意味着攻击对象主要是平民。先撇开人道不论,如果他们落到日本人手里,会受到怎样的对待?李梅倒是直言不讳:「如果你被击落了,设法尽可能快地让日本军方俘虏,日本平民会当场就杀了你的。」
既然要冒险,那就索性冒一次大的。李梅下令把飞机尾炮之外的所有枪械都拆掉,枪炮手也可以不必随机,这样就可以省下重量多带燃烧弹。再加上不用像往常那样飞到 3 万英尺高空,又可以省下很多油料重量,每架 B-29 带弹量一家伙增加了 65%,达到 7 吨以上。李梅对部下说:「你们将放出日本人从来没有见过的大爆竹。」
3 月 9 日下午,334 架 B-29 从关岛基地起飞,他们携带超过 2000 吨的燃烧弹,直扑东京的下町区。这里生活着 75 万多人,居民密度达到不可置信的 10 万人/平方英里,大多数是低收入工人,他们居住、生活在板条房子里,毗连的两层楼房彼此间隔不到 3 英尺,很显然,这个地区非常适合成为李梅新轰炸策略的试验品。
3 月 10 日凌晨,美机飞临东京上空,开始投弹,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4 英里长 3 英里宽的下町区立即变成一堆巨大的篝火,一直燃烧了 3 个多小时。整个东京只有 8000 多名消防队员和 1117 辆消防车,且被
>>>点击查看《二战风云:大国征途与战争狂魔》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