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王老爹又想起身感谢赵永泰,被几个人好一阵劝才放弃了。按王老爹的话来说:现在的生活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不知道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才能在现在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他们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就是天公作美,没有灾害,一家人也只能混个吃饱,而且还是要将大部分细粮换成粗粮才行。这几年几乎年年遭灾,别说吃粮了,就是野菜、树皮都吃光了。实在是没有活路了,这才随着相亲们一起加入了合兴泰的移民大军来到台州。古人故土乡情情结重,要不是实在没办法,是绝对不会离开家的。
本来大家都做好了来这儿做苦力,熬苦日子的准备,毕竟再苦起码还能活下去。没想到到了这儿后不但没有过苦日子,反而比在老家活得更好。大家都说遇到大善人,活菩萨了。
说到这里,大家自然都知道王老爹嘴里所说的活菩萨是谁。但适当的凝聚一下民心是赵永泰的本意,太过了就会一起其他家族的不满了。所以这时赵永泰就出面为商行表了一下功,跟王老爹说明,这些都是商行的善举,他赵永泰也是属于商行里的一份子,没有什么特殊的。当然,这些话到底有多少用处,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纯朴的老百姓一旦确信了某件事,并将其上升到了恭敬的高度,那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是不会改变其想法的。不过赵永泰这样公开的表示,至少也让其他家族说不出其它话来。怪只怪他们当初下手晚了,让赵家,让赵永泰捡了一个大便宜。
不过话说回来,古代的地主们虽然大多不会太过为难佃农,但也不会平白无故对他们好。遇到问题,多年的乡亲之间可能还可以商量一下,如果是外来户,那基本上就没人理了。所以像王老爹他们这样被迫背井离乡,带着一种迷茫、惶恐的心情来到异乡后,很快就会把最先对他们表示善意的人当做可信赖的人。再加上坊间的各种传言,说赵永泰是天上的神人下凡,他们就会把这种信赖上升为一种类似信仰般的崇敬。这也正是背井离乡,一片迷茫的人们所需要的精神寄托。这种崇敬所产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超过了宗教信仰。只是目前没有什么突发事件发生,大家还看不出来其强大的力量。而且古人们对此也没有什么研究,所以其他家族最多也就是嫉妒一下,外带暗自提防。同时,他们也明白,只要自家同赵家的利益是一致的,那这种情况其实对他们来说也算是好事。
最后,还是说道了他们家老大王福贵的身上,但是王老爹说起他也是带着一种感激的心情在述说,而不是对儿子死亡的怨恨。原来他们来到这儿后,最开始只有大儿子和二儿子有工作,小儿子和小女儿因为年龄小,商行不收,不过却是让他们免费进入了学堂学习,而且还包午餐。这种闻所未闻的好事,王老爹他们哪有听过,满心只有惶恐不安,以为这些人是以前听过的人口贩子,想要对他们的孩子不利。但是来到这里人生地不熟,连反抗都不能。还好几个乡亲一起去街上打听了一下,这才半信半疑地将孩子送进了学堂。当然,一段时间后也就明白这真的是好事了。一家人除了感谢老天保佑,也就是对赵家的满腔感激了。
不过此时他们家还是只有两个大儿子有工作,两人的工钱虽然也算是不少了,但要保证全家六口的温饱还是有点儿吃力。所以在护卫队扩招的时候,两个大儿子都去报了名,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那二两银子的薪饷,由于护卫队包吃,所以这些薪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纯收入了。两个人也就是四两,而且家里还少了两张口,存上一年的就可以给一个人娶媳妇了。所以老两口虽然也隐隐约约听到了关于护卫队是军队的传言,但还是咬了咬牙,没有阻止。毕竟现在来到异地他乡,也只能靠拼了。死人,对这个时候的贫穷老百姓来说,并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
出乎一家人意料的是,两兄弟只收了一个,因为护卫队有亲兄弟只收一个的规定。除此之外,还规定父子也只收一个,如果是独子则是绝对不收。这样的规定让大家好奇之外,也松了一口气,毕竟大家对传宗接代还是非常重视的,这样的规定就免除了他们的这些担忧。
随之而来的还有更让他们惊喜的,因为他们已经成为军属,嗯,这时还是称为护卫队家属,所以王老爹老两口很快就接到了到农场做工的通知。一开始他们还以为是像以前在老家一样做体力活,虽然累,但好歹也有份儿收入,所以老两口也没拒绝。毕竟家里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能早一点儿存够钱就能早一点儿给孩子们办婚嫁的大事。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只被分配到一些轻巧的活儿。而且农场里就算是体力活儿,也没有他们以前在老家做得那么累,收入还比以前高。这让他们对商行,对赵家的感激之情也就越来越深了。
而且他们家的小儿子学堂毕业后就进入了商行成为了账房学徒,更是让他们意外。要知道,在他们老家,账房先生也算是很有身份的人了。一般贫苦人家的孩子最多也就是做个小二儿,怎么可能成为账房。当然,现在还只是学徒,但只要是出师了,那也就是正式的账房了。怎能让他们不感到意外和惊喜。
这一个接一个的喜讯让他们一
>>>点击查看《明朝贵公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