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原指山海关以外的中国疆土。后泛指“辽、吉、黑”东北三省,有时亦包括内蒙,合称“东北四省”。
东北地广人稀,山峦江河众多,自然资源丰厚,是契丹、鲜卑、突厥、女真、蒙古各族的发祥和聚居之地。这些民族多喜游猎,善骑射,因与中原各部族摩擦不断,故常被传统文化所排斥,冠以“夷蛮”之名。令身居关内之人鲜有知闻,东北二字愈显神秘。
自夏朝大禹治水时,东北就作为一个方位被扩入中华版图。《尚书·禹贡》有言:“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九州中的冀州和青州就已涵盖辽宁的部分地区,这也是有文字起,东北第一次被载入典籍。后《尚书·尧典》又拆九州为十二州,新增的幽州营州更以辽河为界细化为辽东和辽西。不过此十二州并未包括今天的吉林和黑龙江,仅以“东北”代称辽宁。
古时人口财力有限,直至春秋时,尚未有国在东北建制设郡,仅以少数民族朝贡来确认简单的隶属关系。据《史记·五帝本记》载:早在舜时,北方朝贡的民族有“山戎、北发、息慎”。息慎又名肃慎,在尧舜时代就居于长白山脚下。《山海经·大荒北经》也有关于肃慎的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不咸山意为神仙山,即今天的长白山。及至周时,孔子曾亲眼见过肃慎的贡品“楛矢石砮”,并为陈国惠公做了鉴定。楛字发(hù)音,楛矢就是以长白山区的楛木制作的箭杆;而石砮就是用松花江坚硬的石头磨制的箭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一群隼鸟飞过陈国宫廷上空,其中一只受伤落入庭院,伤口形状凶恶,箭头穿过隼鸟并有一尺外露。陈惠公惊其威力而四处询问,恰逢鲁国司寇孔丘周游列国。陈惠公知孔子通晓天下学识便派人请教,孔子回复说:“这群鸟从很远的地方飞来,鸟身上的叫做“楛矢”,为肃慎国所造。过去周灭殷时,国势强大,四方的属国都来给周进贡。武王为彰显周之美德,曾把楛矢赐予众诸侯国以示天恩,作为十二诸侯之一的陈国也一定会有楛矢石砮。”不出孔子所料,陈惠公果然在金库中找到此物,方知道原来很早以前,东北就有会制造楛矢石砮的肃慎人。
战国之后,东北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位于北方的燕国,为防御劲敌东胡的侵扰,从燕昭王执政时开始修建长城,几乎把今辽宁全境包括,并设立郡县以辖其地。《史记·燕世家》记载甚明: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以上五地分别为今河北宣化、北京密云、辽宁凌源、辽宁北镇以西和辽宁北镇以东,这是有史以来,中央集权首次在辽宁,也是在东北地区建制设郡。
后秦嬴政统一六国,仍把防御北方胡人当作首要任务。令蒙恬扶苏督军30万并携劳力百万续接燕赵长城,使之与秦长城一体,更加以延伸。《史记·蒙恬列传》有文可证:“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后秦灭,至两汉三国时,除继续保留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前汉时增设苍海郡、玄菟郡、乐浪郡、临屯郡、真番郡。这些郡已把今松花江流域、图们江流域,相当于今吉林省及接近黑龙江省地区,置于辖境之内,特别是把今朝鲜部分领土也划入四郡,归为汉的统一管辖之下。随着历朝不断扩大管辖范围,郡县制的巩固和完善,东北区域最终形成。
而后中国经历隋唐,隋国运不过30余年,外与高句丽兴兵混战,内受瓦冈李唐重创,早早结束了两代即灭的命运,着实无力推动东北发展。太宗继位后,励精图治连续收复失地,积蓄国力;后高宗李治兴兵灭掉高句丽,甚至在今朝鲜领土上建制设郡!气魄之大,令人惊叹。遗憾的是,顾及到各种原因,唐朝不断缩小领土辖地,最后又退回到秦汉时期所辖版图。
元代承前启后,作为发祥于东北的部族,它不仅承认辽金人的东北区域说法,更使之发扬光大。《大元一统志》说:“开元路,南镇长白之山,北浸鲸川之海,三京故国,五国旧城,亦东北一都会也。”这里提到的“东北”,就是从当今东北区域这个大范围说的。于是“东北”这个概念,从元代起,既是方位又指为区域。
自明代以后,东北地区又有了一个新的名称,这就是人人皆知的“关东”,问及“关东”的由来,须了解当时形势:明朝统一全国后,先后遭遇两大劲敌:其一是蒙古,即元朝遗党及后裔,元军虽被驱出京城沿长城北迁,但始终未停止对明朝的侵扰,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其二是女真,女真本是散游在关外多个部族的总称,也是满族的祖先。明朝本欲采取“东夷制北虏”的策略来让蒙古女真相互牵制,但无奈女真部族在明朝中期羽翼渐丰、异军突起,经常入边侵扰,至明后期,努尔哈赤一统女真诸部,开始对明朝进行大规模的武装袭击,故明朝异常注意边疆布防。
为抵御强敌入侵,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命魏国公徐达率厕建山海关,专设山海卫,派重兵守御。山海关与一般防御工事不同,反映了一种新的防御构想:关城背依雄峻的燕山山脉,临万顷碧波的渤海,所谓“襟连沧海枕
>>>点击查看《关东异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