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粮食价格是重中之重
在大雨下了十一天之后,终于停了。看着一片狼藉的庄子,我直摇头。今年损失可不小,照现在这情形,能有往年一半收成就不错了。就不知别处受灾情况怎么样,这时候的通讯手段落后,要完全报到长安来,估计得十天半个月之后。但看刘家庄的情形,别处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我的估计的确没有错,不是好不到哪里去,而是差到了极点。尤其河南这一片,大半地区被洪水一过,颗粒无收。长安已经渐渐有“流民”的迹象。朝廷立即出了赈灾的布告,当前事务,一切以赈灾为重,受灾地方,就地待援,严禁四处流蹿。
朝廷的举措是对的,这大灾之后,流民处理一个不好,极容易生事,尤其是纠集在一起的流民更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加以利用,“聚众闹事”多半就是说这种情况。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粮食价格的波动会这么大,到七月下旬,大米的价格已经从停雨时的七文涨到了十文,如果按我买米时算,整整涨了一倍。按目前的情形看,还有上涨的迹象。
这可能是朝廷目前最头痛的事,粮为百姓胆,所以说家里有粮心里不慌。但粮食岂止仅仅是百姓胆,也是国之胆。这粮价要是控制不好,其它物价必定跟风飞涨,真到那个时候,情况不堪设想。
好在朝廷措施得体,粮价被控制在了十文左右,没有再上涨,可这也是在朝廷强制干预之后的结果,如果没有后续粮食注入,如果粮食的收购价高于卖出价造成粮商亏本,可能过不多久也难以为继。
你强定的粮食销售价,如果较实际粮食收购价还低的话,即便朝廷再强制定价,再大的粮商也支撑不住。最终也是跨掉。粮商不愿意看到这个结果,当然朝廷也不愿看到这个结果。可这粮食从哪里来呢?一半是朝廷的存粮,一半是各大粮商原来的贮备。
贞观年间物资丰富,所以粮价才相对较低,出现如此大的天灾,也没有象其它年代一样,米价几倍几倍的往上翻,也算是难能可贵。这与往年粮食充足存粮多有关,可再多的存米在如此大的天灾之下,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再说谁知道明年是个什么样子呢?要是明年同样是个灾年,那岂不是更糟糕?
所以,家中稍有存粮的,非到万不得已,也不愿意将仅有的一点粮食拿出来卖掉。而普通百姓都是吃着今天看明天,家中存粮少或是根本没有存粮,这水灾一起,今年都不知怎么过呢,就更别提明年。何况大唐还在对外用兵呢。手里没点粮食,那外面将士吃什么?总不能叫他们饿着肚子去杀敌吧?
可从全国报来的灾难情况看,今年能有往年的二成就已经不错,这还是很乐观的估计,动用了不少储备粮同时有朝廷强力介入,才将这粮食价格压在十文上下。再动用贮备粮米显得有些冒险,所以粮价再往下压,以然是不可能了。朝廷也默认了这个价格。
七月十五日,晴,无风,有云。
这天,出了一件对整个抗灾影响很大的事件,当然,所谓影响很大,是指事后评价之时的定论,但就在此时,还是不被人看好的。
我力排众议,率领刘府二十名家丁,推着不少粮食,打着“洪水无情人有情,大唐子民心连心”的标语,在十多名护院的护送下,来到长安户部,捐粮表心意,为大唐尽一份作为臣子的忠心。
我的说辞,让户部的官员哭笑不得,你说不收吧,这可冷了臣子的心啊,人家也是一番好意,想为大唐尽点“微薄之力”,你这一推不要紧,岂不是冷了“百姓”之心?尽管有些人将这举动斥之为沽名钓誉的刁民,可这些刁民也是拿了不少东西出来不是?人家还说了,如果朝廷需要,家里存了五年的存粮,约一万石,也愿意以低于市场价卖与朝廷用以抗灾,市面现在米价不是十文吗?人家八文卖给朝廷,你们说人家是刁民的看看,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们也这样“刁”一次?一万石,那得多少粮食啊,可够两千人吃一年的了,还全部低于市价给朝廷。你看看,多好的大唐子民啊,这是圣上教化之功啊,不然民风哪能这么淳朴?这要是一拒绝,可冷了天下人的心了(这句是我的话)。
可要是收吧,以前没有这个先例,没有上面点头,他们也作不了这个主,于是,这事就先停下来了,当然,场面还是很热烈,不少官员和我坐在户部的官衙里,一边喝着茶一边说着言不由衷的相互相恭维吹捧的话,肉麻得直让人想吐。
然后是户部侍郞出来了,看样子来得很急,在七月这大日头底下赶来不容易啊,看人家跑得这满头大汗,一边用官袍袖子抹汗,一边还吐着舌头,这急火攻心之下全然没有以前的官体斯文。
人家正主来了,户部下级那些陪我的官员赶紧站起来行礼,咱也立即站起迎上去,这侍郎大人来了正好,这些东西我……..在下就交您手上了,哦,还有,只要朝廷有需要,刘府那一万石粮食,全部以低于市场价用以支持抗灾,绝无二话,虽然咱身不在朝堂,但作为一个大唐子民的忠诚还是具备的。我说得一身正气。
只可惜听的人都用手压
>>>点击查看《我在唐朝的日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