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出路何在?
(各位大大,请给点推荐票票噻(*^__^*)……)
“丘厂长,也只差三万块钱,就那么难么?”
邱生林不露声色地说:“一个钉一个峁,厂里的每一分钱,都是有着落的,当开支的不开支也不行。我们厂一年的生产总值也就是一百万的样子,除了购买生产资料的钱,和各种日常开支,七百多职工,也只能勉强发工资,碰到其他临时的开支,工资就发不下去了。银行里还欠下了四十多万元的债务,哪里去拿三万块钱。”
“也是,这么困难,到哪里去找三万块钱……”张绪贵同情说。
“到哪里去找?”邱生林自言自语,“这次建房子,自从79年就打报告,现在批下来,机会难得,不建,上级下级都不好交差,肯定是不行的。想来想去,开会讨论,恐怕最后还是去找银行。”
“丘厂长,银行也是难缠的,贷款了还要利息,不如想办法扩大业务,您不是说开工不足吗,要是能多生产产品,钱不就来了?”张绪贵出主意。
“小同志,不瞒你说,我也想扩大业务,可是,能扩大到哪里去?北京市大大小小有三百多家印刷厂,都是有固定业务的,我们拿不来,就算是拿来了,他们吃什么?我们这个厂还是受到中央照顾的,《参考消息》这份报纸,我们拿了四分之一的生产指标,平时呢,就印刷一些账本之类的,增加一些收入,考试的时候,还能印刷一些卷子。就这么多。与同行比较起来,还算是好的。有的厂子,欠银行的钱更多,甚至工资也有拖欠的。哎,搞经济这个东西,就是难,要是打仗,我们冲上去就是了,可是这个钱……冲不上去……”
工厂经营的事情这么复杂,自己作为一个局外人,还是少说的好。张绪贵不再深入探讨,说:“丘厂长,这样,你能想办法就更好了,万一有什么困难,建设资金还有缺口,我看能不能帮助你想点办法……”
“同志,你有什么还办法?中央里有人么?”邱生林眼睛突然发光。
“不、不,丘厂长,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总之呢,到时候再说了。”
邱生林眼睛的光芒顿时消退,失望说:“那好,到时候在再说了……”
饭店这边,一切运行正常,因为要着手到外地开分店,有意放手让袁雪梅管理,培养她做高级职位。袁雪梅呢,大小事情一把抓,很辛苦,可是从来没有怨言。
按照王雪彩的意思,因为到外地开饭店,一来不好统一管理,二来没有合适的师傅,倾向在北京市开几家分店。北京这么大,市区人口几百万,能把几家开红火了,赚的钱还不是个恐怖的数字?
张绪贵认为,北京开分店,肯定是要开的,但是,北京有自己的招牌在,迟早顾客还在在手里的,外地城市则还没有自己的身影,不赶在饭店疯长之前开起来,迟了一步,自己的品牌想响亮起来就比较难。
王雪彩仔细一想,也确实是这样,表示理解张绪贵的思路。
接下来,就是要去外地实地查看,选择地址,租好房子装修。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张友备的手艺问题。按照道理来说,像张友备这样手艺的人,在国内是不少的,那么,既然张友备烧菜受到人的热捧,要是其他的师傅出现,就会出现竞争。一竞争,利润就会分割,钱就难赚了。
因此,一般意义上来说,自己之所以如此赚钱,是因为饭店少,自己碰到了头彩。渐渐的,饭店多起来,这中优势就会慢慢丧失。
对于这个问题,张绪贵与王雪彩多次讨论,认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要想在逐步的竞争中站稳领先的位置,就必须广泛吸纳人才,集中优秀的烹饪师傅,每个人拿出自己最拿手的手艺。
于是,一方面,着手打听烹饪师傅前来试用,一面留心顾客的评价。
经过调查证明,张友备在汤菜方面,肉片汤、蛋汤受欢迎,肉食方面,红烧肉和红烧鱼很得人喜爱。其他的菜,也有说好吃的,但是说最好吃的不是很多。
炒菜是现炒现买的,你要开分店,张友备不可能一一参加,就必须告诉别人做。因此,技术保密很困难。
张绪贵把自己的担心说给张友备听,张友备笑说:“绪贵,这个你放心,就算我告诉了别人,也炒不一样我这样的口味,当年在南京的时候,我也带过徒弟的,可是没有一个徒弟炒菜与我一样的,都说还是我炒菜好吃。原来教我炒菜的师傅,后来都说我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张绪贵很失望:“既然这样说,还怎么开分店……”
王雪彩说:“我听说外国的快餐店,他们开连锁店那么多,据说都是一样的技术,他们怎么就可以把技术保密与口味一致结合的那么好呢?”
“我们中国的菜是汤水为主,还要热的,饭食,西方人呢,冷热不讲究,讲究的是营养,所以呢,做成速配的材料,临时制作的。”张绪贵说,“这个与我们中国的饮食很大不同,可以借鉴的地方不多。”
“这个也不一定,记得我在
>>>点击查看《重生1980》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