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擎天记 > 擎天记目录 > 第一卷 绝地反击 第五章 想开了(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擎天记 第一卷 绝地反击 第五章 想开了(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永历朝廷入缅时,黔国公沐天波先派人去通知守关缅兵。由于历史的原因,明朝镇守云南的沐国公是缅甸当局熟知的人物,守关缅兵纷纷下马以礼相待。当他们得知随永历帝避难缅甸的文武有近两千人马,便要求“必尽释甲仗,始许入关”。永历皇帝急于脱险,竟然同意,“一时卫士、中官尽解弓刀盔甲,器械山积关前,皆赤手随驾去”。这一举动曾经遭到一些忠于明室的人士的指责,认为自动解除武装是“堕缅人计,护兵不散,犹易于出险而会两藩(指晋王李定国、巩昌王白文选),缅人不敢拘执,况敢献清乎?”

    其时就当时形势而言,缅甸是个比较弱小的国家,其当局接受南明皇帝入境避难而要求解除随行人员武装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永历皇帝贪生怕死,在李定国等人还在云南西部边境地区组织兵力抗击清军时,就在马吉翔之流撺啜下流入外邦,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以为这样清廷就可以放过他们,从而苟且偷安。

    受李定国派遣负有保护永历皇帝和朝臣、家属责任的靳统武、梁杰等将领眼看朱由榔和随从已经进入缅甸境内,并且接受了缅方解除武装的要求,他们既不敢阻止皇帝的行动,又不愿自动解除武装流亡异邦,因此,靳统武等带领部下兵将由铜壁关追随李定国部主力向南撤退。

    李定国接到靳统武的报告,缅甸当局禁止南明军队入境,永历帝下令随行人员自动解除武装后,“虑缅情叵测”,便派高允臣赶去,企图追回永历帝和随行人员,不料,高允臣一入缅境即遭到缅方杀害。

    闰正月二十九日,巩昌王白文选领兵由雪山平夷攀崖附木来到陇川。二月十五日,同李定**相会于木邦。两人都认为云南内地虽然被清军占领,散处在云、贵、川的兵力还有不少。永历皇帝慌不择路的进入外邦避难,标志着抗清旗帜半倒,给各地的复明志士在心理上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对李定国等人来说,既要在穷山僻壤的边境地区继续抗击清军,又要耽心在缅甸的永历帝的安全,弄得顾此失彼,心力交瘁。因此,他们感到当务之急是把永历皇帝从缅甸接回国内。经过商议以后,由白文选领兵进至缅甸境内的磨整、雍会,要接回永历皇帝。

    此时,朱慈煊等人已经与另一支前来迎驾的人马会合,此队人马由明将广昌侯高文贵、怀仁侯吴子圣率领,正向李定国所部行来。

    朱慈煊没有坐轿子,而是骑在一匹专门为他挑选的比较温驯的马上,一路上他偶尔与众人聊上几句,脑袋却在一刻不停的思考。

    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但就历史而言,只要是封建制度,国家的最后衰落败亡是无可避免的。一朝亡,一朝兴,代代更替,其间科技停滞,文明倒退,人民死亡累累,财富破坏殆尽,而历朝历代却无论如何逃不出这一周期率!这可说是制度,也可说是人性之败!!无论其开国之君是多么英才,无论其手下曾有多少良臣猛将,无论其在建国之初是多么气象一新,多么欣欣向荣,多么朝气蓬勃,都免不了这一结局!!

    从这方面上来看,清灭明符合这个兴替规律,也就是说,尽管明末清初反抗运动风起云涌,但最后都失败,不能不让朱慈煊思考这里的原因所在。

    那么为何反抗运动如此之多,一方面广大民众的思想还认定明室为正统,清朝是异族;另一方面也是清初满人的大屠杀和横征暴敛所引起的。

    从朱慈煊个人看来,反清武装失败除了不能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外,还与他们没有一个革命化的纲领有关。他们除了“反清复明”,“恢复华夏衣冠”等等空洞的口号外,其实并没有一个能使所有民众获得更多利益的途径。

    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农业社会,不能解决广大农民的问题,当然无法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反抗意识。

    广大农民在封建地主残酷剥夺下他们对平分土地的日夜渴求,他们企求“不饥不寒”的低标准、低消费的社会是十分强烈的。正如斯大林所说:农民之渴望获得自己的土地,连做梦也想着土地!他们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代复一代的熬煎着,“乐岁终身苦,丰年不免于死亡”。这也就是闯王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太平天国提出平分土地,甚至包括GCD打土豪分田地能得到广大农民拥戴,应者云集的原因所在。

    那么现在提出这些口号合不合适呢?朱慈煊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简单粗暴的革命会把地主阶级逼入自己的敌人怀里,虽然广大贫苦农民占大多数,但是否能有一种调和双方矛盾,最大的减少与自己敌对的方面的办法呢?从那种乌托邦式的天朝田亩制度,到革命先驱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再到GCD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甚至可以参考台湾的土地法,朱慈煊的思路在慢慢清晰。在民族战争的条件下兼顾农民和地主两方面利益,把坚持统—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恰当地结合起来的政策呼之欲出。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借此乱世的机会,彻底打破封建土地的制度,未尝不是一种好办法。胜则万事皆休,为农民彻底打破封建枷锁,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败了
>>>点击查看《擎天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