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子的入口立着高及三丈的牌坊,上面用古拙的篆文写着三个大字“戌狗镇”。
这座就连世人几乎都要将其遗忘的小镇原来还有名字,牌坊用青石砌成,古朴浑拙,让人不禁有种磅礴气势,上面长满了苔藓,经历日晒雨淋的侵蚀,已然有了岁月的痕迹。
看来这座镇子年深日久,就算是镇子中年置耄耋之人也记不清它到底是哪个年代建成的,至于地志典籍什么的,那就更不得而知了。
“戌狗镇”也是根据天干地支中衍变而来,以此推算,这个镇子并非最近几年才盛行券养狗这种动物的,毕竟这里靠近“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或许养狗是这里的传统,或许是从藏胞牧民处学来的,也或许是从洪荒岁月伊始就与狗这种牲畜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说不定。
狗在许多人眼里视为神明,就连华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中也有它的记载与不可磨灭的功劳,为了纪念它为人们做出的贡献,将它奉为十二生肖之一。
但今日,一直被人类视为亲密如伙伴、听话像奴仆、忠诚可靠若守护神的狗却遭到了不凄的待遇,甚至畏惧如仇、恨之入骨的地步。
谁也不想整天被吵得心绪不宁,无法安然入睡,人们白天为了耐以生存下去,不得不四处奔波、辛苦劳作,加上这里僻远贫瘠,地势高寒,根本无法耕种出可以充饥的粮食,甚至连与外界的通道都已经封锁闭塞了,为了一家人的口粮,不得不挥汗如雨。
本想回到家中好好休养生息,第二天又是精神焕发、体力充沛,专心一意地养家糊口,谁会想到家中无人,狗就肆无忌惮起来,变得猖獗。
产下了许多狗崽之后,每家每户就是因为尊奉狗为神灵,不忍心将多余的狗狠心丢弃或是处死,自然变成了今日这等境况,病疫肆掠、蝇虱盛行。
一旦镇子中有个轻微响动,就狂吠不停,惊扰四下,换来的自然是聒噪不安,吵杂喧嚣。
谁还有心情能睡个安稳觉呢?都被叫唤不停的”汪汪“叫声吵得不得安宁,长此以往,换来主人的性情暴躁、没精打采,哪还有精神去做活?
没有了竭尽全力的付出,自然会被淘汰,入不敷出的境况日渐趋下。
连自己都难以养活,谁还有心思去顾忌多余的狗呢?不是人的自私,而是今非昔比的现实将这个镇子变得一贫如洗,储存的粮食一旦吃完了,主人们生活窘迫,情势所逼之下,唯一的选择就是减轻负赘。
负赘就是将多余的狗丢弃!
起初人们意识到此事的严重性,将自家的狗抛弃到远离镇子外的山林之中,让它们自生自灭也好,是被其他猛兽豺狼当作果腹朵颐的猎物也好,反正不能伤害狗,更不能将它们成为人们的盘中餐,如是那样做,太惨无人道,甚至是在亵渎神明,必然遭到报应。
狗之所以会成为人类最忠实的奴仆,取决于它独有的灵敏与嗅觉,就算主人将它们遗弃于山野之外,它们依循着熟悉的气味也能找回来。
都说老马识途,狐死首丘,鸿雁北归,信鸽回廊,诸如此类的技巧,都是飞禽走兽独有的,狗这种动物也有这种原始野性的本能。
不管你丢多远,只要有一丝气味,也能找回来,就像阴魂不散地跟随回来,加上镇子里的人们既封建又保守,离这里最近的村落也要翻山越岭走上一天一夜,原本食不果腹的人们哪有这种力气与闲情,为了狠心抛弃狗,不惜劳神费力做这种事呢?
狗回到了镇子,原来主人起初出于愧疚或是怜悯,又量力而行,将其再丢至另一处,这样繁琐辗转地折腾,看似人是灵长类,站在众生万物顶端,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反而不及牲畜们的愚钝单纯。
后来人们累了,倦了,甚至厌烦了,经不起折腾了,紧闭门扉,“忍痛割爱”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习惯,最后导致今日的颓势。
万物生灵皆有灵性,被遗弃,流浪街头的狗,也不是省油的灯。
或许拙能胜巧,忙不应暇就是这个道理。
往往粗俗的道理是最为实用的。
没有主人的疼爱,它们开始肆意妄为起来,起初只是与别家的狗争夺抢食而已,引起一阵小骚乱,后来……它们变得肆无忌惮起来,开始偷食家禽。
只要是比它们弱小的动物,都成为它们大快朵颐,果腹充饥的食物。
鸡鸭鱼鹅,兔羊猪牛,无一幸免,是饥饿激发了它们最原始的野性。
让曾经的“守护神”变为嗜血残暴的猛兽,这一切到底又是谁的过错?
>>>点击查看《獒牙》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