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语收话停,书房内竟是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解得好,解得妙……”片刻之后,会过神来的郑中明才轻轻抚掌,赞叹说道,“贤侄,你之所解,多有发前人之所未见,实在令我耳目一新。”
前后不足半盏茶的工夫,礼部侍郎对郑宇的称呼就变了一变,熟络了不少。
再一次轻叹后,郑中明转头对远房族弟说道,“承道,你我都于《论语》浸浮数十年,许多见地竟不如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不得不感叹岁月催人老啊。有此一子,承道此生当无撼矣……”
“大人谬赞了!”郑肃的心中也有些激动,但却谨守着礼数,称谦道。
礼部侍郎再一次打量起眼前这个按照外界风评,只能用“粗鄙无知、玩劣不堪”来形容的年轻人,心中的诧异更盛。事实上,在真正见着面之前,他并不相信那篇解注是出自这个远房族侄之手。所以肯屈尊接见,不过是碍不过既是同族又是同年(同榜录取)的郑肃再三登门相求,又惊讶于解注的新颖立意,才给了这么一个机会。
原本他是想以考较的方式,让这对父子知难而退,不要前来纠缠不清,未曾料到居然得到了这么一个诧异。到此刻,他已经不怎么怀疑那篇解注的出处————眼前的年轻人适才作的那番解说,比之抄录在文纸上的内容要详尽许多,而且连贯通畅,举一反三。而适才所问的问题,不过是郑侍郎随意抽取的一句,基本不存在投机的可能。
不过,相比起解注的内容,礼部侍郎更为在意的却是那年轻人从容自若的神态气度————见贵而不卑,遇事而不躁,闻喜而不骄。
这样的气度,礼部侍郎在许多真正的世家子弟身上,也是很少看到的。在这一刻,他倒有些诧异了,虽说岁月催人变,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非妄言。五年前,在这年轻人身上发生的那件事,他也是有所耳闻的。
依着这样从容的性子,这年轻人怎么会被传得那么不堪?或许,那件事的背后,还另有玄机吧……
与此同时,郑侍郎心中也更添几分好奇,想看看这年轻人还有没有其他让人惊奇的地方:“贤侄经书研习得甚深,却不知诗赋一道上,是否精通?”
春闱进士考,以经文为第一道门槛,而后还有诗、文、赋之试,加上数道对策。
事实上,由于本朝诗风极盛,文人聚会言必谈诗,每有诗坛佳作面世,则必众口传唱,那知名的诗人,更被视做文坛之俊。所以,科举选试之时,诗赋一道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礼部侍郎询问郑宇是否精通诗赋一道,倒也在情理之中。
“有所涉猎,不敢言精通!”
“恩……”年轻人这不卑不亢的回答,让礼部侍郎轻点了点头。略一思索后,他出了一题,“如今时已入秋,百物渐凋。你能否以秋为题,做一应景之诗?”
本以为经文解注已经是全部的考较,陡然听到礼部侍郎居然又考起诗赋来,郑肃也不禁失去了一贯的沉稳,欲言又止,只能将关切的目光投在长子身上。
内间里,那位华服青年也是一脸凝注,侧耳做倾听状。
冷静地分析了这道诗题背后的隐藏之意,再联系到路上父亲对礼部侍郎情况的介绍,郑宇略一思索,点头说道:“已得一诗,还请大人指教。”
浑然没有料到这年轻人有如此急才,礼部侍郎饶有兴致地说道,“可诵来一听……”
郑肃的心中却是一紧。他自己虽然不擅诗赋,却也清楚此道不但讲究文字功底,更重于意境。匆忙之间,怕是赋不出什么有意境的佳作来。若长子所吟的是一篇粗俗的劣作,非但无法成事,更可能引起礼部侍郎的不满。
如此一来,求取拔解名额之事定然付诸流水。
便在这兴味和紧张混杂的气氛中,郑宇平静地提了个要求:“大人,可否借笔墨一用?”
“哦~~?”郑中明轻噫一声,而后笑着指了指身旁的书案说道,“笔墨纸砚皆备,尽可一用!”
“谢大人!”郑宇轻施一礼,缓缓地走上前去,提笔蘸墨,就着书案直着身子书写起来。片刻之后,已然书毕。
接过宣纸,首先印入眼帘的,便是一手形有筋骨、神韵洒脱的楷法书体。
“好字!”礼部侍郎本人便是以一手好书法名著于朝,他同样擅长楷书,常自称师承王右军(王羲之),此刻见得如此一手形神兼备的小楷,不由得见猎心喜。
听到这一声夸奖,郑宇的表情依然平和,但郑肃却是吃惊不小。在他的印象中,长子的字依然停留在五年之前。在那时,那手字根本就见不得人。
赞完字后,礼部侍郎才看起那篇诗作来。迅速地浏览完一遍后,他不禁又将目光移回到开头,口中吟诵出声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好!”两个声音几乎同时响起,不过一轻一重,轻的那个几乎被掩盖了过去,以至于沉浸在震惊中的郑肃根本就未能察觉。
但郑宇却
>>>点击查看《傲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