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噜呼噜!
从中影集团出来,正好是中午了,易青和张一谋随便找了一家面馆,没人要了碗牛肉面,外加两个卤蛋,就吃了起来。
可怜他一个大老板的伙食,居然还不如王菁花请学生们吃饭吃得好。
易青一直都是个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怎么高的人,好东西也愿意享受,粗茶淡饭照样吃得香。
“你现在有什么想法?”
易青“咕咚咕咚”的灌下去一瓶北冰洋,感觉那叫一个舒坦,时间已经进入了十月,可京城的天气还是热得很。
易青问张一谋,刚才在中影集团的一番讨论,他知道,张一谋已经陷进这个故事当中去了。
要知道,最开始的时候,张一谋还是对这个故事完全没有兴趣的。
事实上,易青前世第一次看《英雄》的时候,也觉得浮夸空洞无法理解,唯一记得的就是结尾那个震撼人心的画面。
在插满利箭的漆黑宫门之上,只留下一个人形的轮廓。
就是这么一个画面,让易青不得不惊叹张一谋的功夫,即便无法理解电影的意义,他依然可以用某个定格的瞬间来告诉观众,什么是中国意境。
后来过了很多年,易青再看这部电影,让他惊叹于这部电影的细节处理,战阵里,黑色甲胄的秦兵击打着盾牌,高举着戈戟,喊出锐不可当的冷峻气势:风风风。
这让他不由得想起了埋葬地下的秦王兵马俑,最初的彩绘随着岁月的侵蚀褪去以后,才更接近于他们战场上真实的样子,同样是经过黄沙洗礼的严阵以待,震慑宇内的威仪。
又多看了几遍之后,易青才明白,他此前之所以没看懂,是错在用叙事的眼光来评判这个故事。
张一谋真正要展现的,是一个人精神上的境界、意念和信仰,禅意满满。
“没有,我现在是什么都不敢想。”
张一谋看着眼馋,又找老板要了一瓶,喝下去透心凉。
“《英雄》这个戏,搁我这儿先到此为止,什么时候,你把文学剧本拿来了,咱们再聊,再想这个戏,《菊豆》我也就别拍了。”
刚才张一谋聊了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想法,可是听了易青说的那个一层一层又一层的解读,他发现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完全没到位。
特别是易青对故事的解读,让他听得心痒难耐,而且,越琢磨越是觉得这个故事不简单,深层次需要表达出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论剧情,好像没什么,就是无名和秦王那样反复的对话,反复回忆,反复猜想,可是往深里想,就会觉得很震撼。
故事里的四个高手都想杀秦王,如果直接从他们小时候学武开始,彼此各种爱恨情仇,最后一起去刺秦,然后都死了,这样有意思吗?
如果四个剑客同仇敌忾,最后秦王被杀了,是不是很想吐?
如果最后大家都让秦王的三千铁甲乱刃分尸,会觉得震撼吗?
肯定不会,这里面有爱情,有友情,还有英雄气,英雄为报仇不怕死,这里面都有,但是这个故事所要展示出来的主题却不是这些。
说的是明明知道秦王是暴君,明明十步一杀轻松刺秦,但是为了将来的天下统一、和平,而改变初衷,抛弃国仇家恨,甘愿赴死,这样说会震撼吗?
反正张一谋在读懂了这个故事之后是震撼了。
再说这几个人物,长空的仗义、残剑的胸怀、飞雪的嫉恶如仇、无名的勇武和果敢,每个人都是鲜明的,都是活的。
残剑和飞雪的爱情也是至死不渝的,这些在故事里也都表现出来了。
另外按照易青的解读,刚开始无名说的故事中,每一个角色都表情木讷,台词无理,惜字如金,特别是残剑和飞雪,服装、造型上都比较夸张,背景华丽飘渺。
而秦王猜测的故事中,人物的对胡多了起来,人物有了点性格特点,服装造型都没那么夸张了,背景柔美了很多。
而最后,无名说出真相的时候,表现的是人物表情丰富真实,台词接近现实,语气平白,服装素雅,背景也自然很多。
按照易青的解释,这是因为第一个阶段完全是假的,是无名编出来的故事,所以很夸张。
第二阶段,秦王用自己见到的而联想出来的的,半真半假,贴近了现实。
而最后一阶段就是真实的,仿佛从传说中走到了现实,所以人也更生动,各方面也都现实。
听了易青的解读,张一谋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虽然只是在叙述,但是那一幅幅画面,已经在张一谋的面前有层次的展现开了。
他本来就是个玩色彩的大师,对于用色彩来呈现故事,向来得心应手,从《红高粱》里面那满眼的大红开始,他就已经迷上了用色彩来代替说话,在他的电影造型手段中,色彩也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喜欢通过对画面形象的色彩设计,提炼以及选择搭配,渲染,烘托出了主题内容所需要的情绪基调和特定氛围,从而获得强烈的
>>>点击查看《华娱之黄金年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