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呐,凡是受了恩情,无论大小,不应该觉得理所当然,甚者恩将仇报,等将来某天有能力了,能还一点是一点,无论多少,倘若实在还不了,就铭记于心,莫要忘了就行。
这天下间的事,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好事还是坏事,总能一传十,十传百,有些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几天光阴也就石沉大海,有些则能口口相传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凤阳县城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说是很多年前呐,有个饥肠辘辘的落魄书生饿晕在一座小村庄外,然后村里有个磨豆腐的老妇人将书生背回家中,用一碗豆腐羹救了条命。
书生离去之前,对老妇人许下承诺,日后必定会报答救命之恩,几年之后,飞黄腾达的书生果真回到村庄,给老妇人留下了十几颗金锭,还有良田几亩。
一碗豆腐羹重不重?当然不重,区区一二两,也许从少时卖到白头,忙碌一辈子都换不来一颗金锭和半亩良田,可对那位书生而言,依然觉得不足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杨长安年幼之时常听爹娘说起的一句话,所以这些年来,杨长安还了不少恩情,也还有许多记在心里不曾遗忘,例如有个叫燕鸿的小牧童曾经将他从湍急的河里捞起来,这才没有淹死,有个叫郑芦的孩子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用食盒送来糍粑,年糕,月团等食物,还有铸剑铺的裴师傅,魏甫等人,与他们来日方长。
一夜无眠的杨长安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到了院子里练拳,虽然在魏甫那种真正的高手眼中,少年的拳一塌糊涂,就算勤勤恳恳练一辈子,也依然不入流,可杨长安不这样觉得,一塌糊涂又怎样?至少曾靠这点花拳保护了自己,拳头上的道理不多,但也至少与人讲过。
万丈楼阁平地起,现在练得拳就当是在筑建根基,急不得,饭要一口一口得吃,路要一步一步得走,踏入修行大道亦是同理。
今日得拳打完之后,杨长安便开始站桩,夜里他在房顶上亲眼目睹一道虹光飞上天空,以日行千万里的速度,想必这个时候,魏甫已经回到风雪大山了吧,或许正在和裴师傅对坐饮酒。
昨日魏甫立下约定,所以不用担心朝廷的人心怀不轨,但杨长安的知觉告诉他,此时有很多双眼睛盯着春风巷这边,也许很快就会有人按捺不住出手,这场因福而来的祸事能否化解,如何收场,尚不知晓,也暂时不做多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因为有此念头,杨长安没打算藏着掖着,站桩后就默念咒语将莲座取出,在上面盘腿而坐,一股并不刺骨的寒气入体,如条条温顺冰龙游走全身经脉,随后在不足以容身的窍穴中盘踞,缓慢开辟各座窍穴。
早些年间,杨长安虽然连进入洞天福地的资格都没有,可却对修行略知一二,似他体内的这种微妙变化,称之为开窍,是踏入大道的第一步,等除去先天七窍外的三百六十五座窍穴全部开辟出来才算完成。
刚开始的时候,杨长安觉得身心舒泰,就像坐在平静的江面,清凉江风拂面,杂念都统统抛之脑后,渐渐地,他有些坐立不安,汗流浃背,仿佛身上爬满蚁虫啃咬,既痒又痛,最后更是撕裂般的痛,仿佛不将他撕成碎片,誓不罢休。
杨长安起身跳下莲座,默念咒语收回,然后坐在地上擦汗喘气,物极必反,就像补药少吃有益,吃多了反而伤害身体,开窍是个漫长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太心急会得不偿失。
疼痛减轻,杨长安这才注意到身上的汗水竟是污浊的,皮肤上覆盖了一层乌黑汗渍,他赶紧去沐浴换了身干净衣裳,走出房间那刻,神清气爽。
杨长安披散头发坐在板凳上,拿出了拳谱剑经,拳谱名为《断江》,顾名思义,一拳断江,好不威风。
想起有次远游,杨长安路经旗门关外,曾看到有人一拳打碎山峰,而且是相隔几里地的一道拳风而已,威力之大,令人望而生畏。杨长安有信心,若是学会《断江》,威力会比那一拳更强更猛。
剑经名为《斩神》,比起拳谱更加威风。
杨长安并没有翻开拳谱剑经,觉得还不是时候,于是走出院子敲响邻居家的门,开门的是窦青青,说明来意后,顺利拿到一串钥匙离开。
路过润雨街时,杨长安见到一位鼻青脸肿的道袍老人正在修理算命摊,累得大汗淋漓,嘴里还在小声嘀咕着什么,神神叨叨。
看少年有意放缓脚步,并且目光瞧向算命摊这边,道袍老人双手不停,嘿嘿笑道:“来嘛,两枚铜钱,给你算一算。”
杨长安说了句不用远去。
一个每日从这条街路过,在铸剑铺上工的少年,一个常年在此摆摊的算命老道,二人对彼此的身影容貌再熟悉不过,可又十分陌生,直到今日才说上两句话,或许从后便再无交集。
这几年来,老道人可以说是风雨无阻,但愿意找他算命的人却是寥寥无几,毕竟一个神棍的话不能信,能撑到今天,实属不易,看其脸上的淤伤,还有被砸的摊子,路人都能瞧出缘由,如此一来,名声更是大损,恐怕往后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点击查看《人间飞仙》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