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们为了认识星星、研究天体,很早便人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区域,中国称之为星官,西方唤之为星座。中国古代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最早的完整文字记录见诸于《史记·天官书》中。
三垣者,北天极附近的三个区域: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垣的分划并不太严格明确,紫微垣大致包括小熊座、天龙座、鹿豹座、仙王座、仙后座、大熊座、牧夫座、猎犬座、御夫座等。太微垣则相当于以下几个星座的区域:狮子座、后发座、室女座、猎犬座、大熊座、小狮座等。天市垣则相对更近夏秋的银河区域,即包括了蛇夫座、巨蛇座、盾牌座、天鹰座、武仙座、北冕座等等。
二十八宿分成四大星区,称作四象,以动物命名之: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等七宿。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等七宿。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等七宿。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等七宿。
二十八宿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汉代天文学家曾形容为:“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踞于右,朱雀奋飞于前,灵龟圈首于后”。实际上这描述了我国中原地区初春季节黄昏不久后的天象。
二十八宿中最大的为井宿,赤经跨度约有33度左右,而最小的觜宿和鬼宿,仅只2—4度。
我国的恒星命名系统大约形成于公元270年,三国时代吴国太史令陈卓编成了一本包含283个星官、共1464颗恒星的星表。其中很多都是以封建皇朝帝王将相的官名来命名的。
>>>点击查看《毒剑风流》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