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科幻小说 > 离魂记 > 离魂记目录 > 正文 第二十三章 悬棺(第3页/共3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离魂记 正文 第二十三章 悬棺(第3页/共3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著名的自然科学家陈一得又对周梦云和美国学者的判断提出质疑:首先,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自春秋以来,或向滇西迁徙,或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过早地结束了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的历史也就是说,僰人生活的时代,在公元前二百五十年以前其次,如果豆沙关悬棺所在是因河流下陷而成数百米高悬崖,这个过程没有几千年恐怕不能完成陈一得反诘:历二三千年之长久‘任何坚硬木质,日射水浸,鲜不化为齑粉?更何言骨骼完整,棺木纹理清晰’不得不承认,陈一得的反诘是有道理的事实上,查考史籍,较僰人晚近一千多年生活在这一带的白僚、仡佬等民族也有悬棺葬习俗‘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于岩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元代李京《云南治略》、明代周汝成《炎檄纪略》于此均有记述

    悬棺之所以让人有神秘、魔幻的感觉,成为所谓“千古之谜”,最根本的原因是:悬棺到底是怎样悬上去的?在一本叫做《朝野佥载》的书中,提出了一种假设:尸棺先抬到悬崖绝顶,再悬索缘桩往下放证之于悬棺现场所见,此说难以成立试想,悬棺多在悬崖的半腰,距顶甚远,且多置放于崖部面的凹陷处,怎么往下放呢?在另一本《岭表纪蛮》的书中,又提出了另一种设想:‘筑土为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标岩际’说的有些道理,同样以悬棺现场情况参证,其不可操作性就暴露了

    其实,就悬棺的数量、规模来讲,我们巫山县小三峡里面的就算不上什么了但是,这里的悬棺却为我们这个旅游景区增添了不少的亮点”

    “张局长可真是博闻强记,知识渊博啊”清云赞叹道

    “我就是吃这碗饭的,而且我们这里来的领导和客人也很多时间一长就自然记住了为了充分了解悬棺,我还特地到前面所说的那些地方去考察了几次呢”他笑着说

    “机遇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张局长,今天就冲着你的学识和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我再送你几个字”清云说
>>>点击查看《离魂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