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记录在自己的随身笔记本上。
第二天是星期一,但郭儒铭因为电报快要成功了,必须马上实验自己的想发,于是他先到学校请了一星期的假,然后带着三个学生回到科学院实验室。郭儒铭亲自动手,把电磁铁通了电后,在下面放了一张纸靠近瓷盘后,郭儒铭放在里面的那块10克重的铁块一下飞起来打在纸片上。断了电,把纸片拿下来,上面果然有一个明显的印迹。于是他们又一次次的做,郭儒铭做了又让三个学生做,反正是要把这个实验烂熟于心。
得到这个发现,郭儒铭就开始想这个发现对电报有什么作用。显然,用纸片、电磁铁和铁片能记录一个印迹,但要把它转化成有用的信息却还是没有一点头绪。康宜是三个学生中脑袋最灵活的,他把纸片慢慢的移动,电磁铁的电流也时断时续,然后就在纸片上得到了一连串的印迹。郭儒铭看到这儿又想起,如果把铁片涂上墨水,那么可以在纸上留下明显的标记。最后得到的就是一些有墨水点的纸条,但对于如何把它转化成对电报有用的东西就又没了进展。
三天之后,帝元2年2月19日,是郭儒铭值得一生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他对电报的实验有的突破性进展,最终导致了电报的发明。郭儒铭的三个学生今天没有和他一起,他们在师范大学兼职老师,讲课去了。郭儒铭在实验室一次次的做着这个铁块打点的实验,有一次他把一块小铁片吸上来后突然想到,如果把铁片的一端固定,用电磁铁去吸引另一端,看能不能把铁片吸弯后打在纸片上。
他一个人显然不好操作电源开关、电磁铁、纸片和铁片,他想了个办法,找了个支架,把铁片固定在离桌面10厘米的空中,然后又把电磁铁固定在铁片一端的下面。电磁铁是铜线饶在木棒上做的,直径大概有9厘米的样子,磁铁圆柱顶端就离铁片有1厘米的距离。郭儒铭在它们之间放了一张长纸条,铁片没固定的那一端也涂上墨水,打开电源开关,铁片果然弹了一下,涂有墨水的那一端在纸条上打下了一个墨点,因为还没有断开电源,所以铁片就继续弹上弹下的在纸条上打点。郭儒铭试着拉着纸条的一端缓缓抽出,他惊喜的发现自己得到了一张墨点分布均匀的纸条。他看着这张纸条想到如果把电源的开关进行有效的控制,那么纸条上打下的点是不是可以发生变化。
他想到就做,这次他一手拉纸条,一手控制开关,铁片就时不时的弹一下,打在纸条上的墨点也不均匀了。郭儒铭却从中看到了一个有用的信息:如果控制开关也有一定的规律的话,他们打在纸条上的墨点也应该有一定的规律。
郭儒铭做了一天的实验,最终通过控制开关和纸条,得到了一张突破瓶颈的纸条:在这张纸条上,第一个墨点和第二个墨点相隔距离非常长,大概有5厘米的距离;第三个墨点却和第二个相隔很短,只有不到3厘米的距离;第四个墨点和第三个墨点又相隔了5厘米……一直下去,这些墨点放远了后看起来就是由一个点和两个点组成的一张密码图。
这些点的距离是通过控制电源开关的闭和时间来控制的,开关闭和时间间隔短,打下来的墨点距离就短,开关闭和相隔时间长,打下来的墨点距离就远。郭儒铭选定了两个开关闭和的间隔时间,所以就得到了一个墨点和两个墨点的密码图。最这个发明,郭儒铭研究了两天,想到如果把这两个点分别表示成数字1和2,那么整张纸条就是有数字1和2组成的密码,如果能把1和2的组合表示成汉字,那不是就可以翻译成词语和句子了吗?
郭儒铭剪了许多长度相同的纸条,按他拉出纸条的速度,这个长度的纸条可以打十多个数字,郭儒铭把每个汉字用1和2表示成不同的编码,那用打点器打出来的密码纸条就可以表示一个汉字了。一张纸条可以打一个数,表示一个汉字,这个实验做成功,已经是3月8日了,他已经初步掌握了电报的原理;用他发明的打点器通过打点来控制数字1和2的排序,然后再把不同排序的数按他编写的密码本翻译成汉字,就可以组成文章了。
郭儒铭最后把铁片变的了铁针,通过打洞来表示数字,然后把铁针、电池、电磁铁组合成一个机器,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原始的电报机。他用这台电报机打出了一篇文章,然后拿到他的老师朱启明那儿给老师看,朱启明高度赞扬了他的发明,他们一起对这台电报机进行了改进,直到4月初,才完成了一台能清晰地打出电报的电报机。
4月16日,郭儒铭带着他的发明来皇宫见我,我对这台电报机给予了高度重视,因为它与我印象中的电报机原理一模一样,都是靠打点来打出数字,然后才翻译成文字,所以才有一个什么莫尔斯密码的东西。但这个电报机只能自己发报自己打报,并不能把信息传到远方,于是郭儒铭同拨给他的手下想办法研究出了能把电报发到远方的发报机和接收机,这样就可以通过电线来把信息传到远处了。
帝元2年7月3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中国科学院里实验场的两头,郭儒铭拉了一跟电线,在两边分别连上一台发报机和一台接收机,然后开始发报。东边一头的发报员是
>>>点击查看《一统全球》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