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恪看了一眼知府王德发,问道:“关于江陵大学的修建申请已经通过政事堂审批,今天一大早刚到本官这里,江陵大学可速速开始修建。”
“是,下官这就开始筹备。”
唐恪又说道:“要谨记陛下的教诲,人才是第一因,有了人才,就种下了因,种下因,才能结出果。”
“是!”
唐恪继续说道:“最近半年发生的多起民间私斗引起朝廷高度关注,朝廷已经派禁卫军南下,从鄂州传来的消息,那里又有数千人参与私斗,死伤高达五百多人,以往这样的私斗,地方官府无法管,但这一次不一样,所有鼓动私斗的人,都已经被处决!”
谢忠仁说道:“唐相公,下官以为朝廷这样做欠妥。”
“为何?”
“朝廷不应该事无巨细,民间乡里的事,自然有乡绅、文吏以及宗族礼法去管理。”谢忠仁一脸的正义凛然,“若是朝廷贸然插手乡间事务,破坏了自古以来的规矩,引起地方大部分人的不满,这个责任谁担当得起?”
唐恪问道:“谁不满?”
谢忠仁答道:“谁不满下官不知,但如此做派,必然适得其反,咱们身为朝廷命官,代天子牧民,要做的事情是与民休养生息,维持地方稳定,这就是最大的功德,至于乡里小小的摩擦,就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好了。”
其他官员也点了点头。
唐恪还要说话,提点刑狱使刘殊说道:“谢同知说的有一定的道理,民间自然少不了刁民,但私斗牵涉的人数太多,朝廷以军队干涉,实属不妥,我大宋以仁、礼治天下,应该让地方乡绅、文吏以圣人之学教化百姓,这样才能治根本。”
其他官员听后,都点了点头。
显然,在座的都是利益既得者。
利益既得者的嘴脸是什么样的,他们自己心里没点逼数吗?
唐恪说道:“禁卫军是朝廷派下来的,诸位有话,就奏疏中堂,奏疏天子!”
唐恪将话题转移回来,说道:“这谢家村的账目不对,刘宪是不是应该派人好好查查?”
刘殊不紧不慢道:“好,本官会派人查的。”
“上一次公安县强并良田一事,提点刑狱司有审出来吗?”
刘殊说道:“事情很复杂,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审清楚的,需要时间。”
“需要多长时间?”
“提点刑狱司的事务,似乎在唐相公的权知之外吧?”
“你!”唐恪一时间语塞。
这就是大宋朝的基本特色。
在大宋朝的编制里,转运使是管理财政和民政的衙门,无权过问提点刑狱司的事务。
这是为了防止唐朝以来地方有人独揽大权的局面。
但它的弊端也很明显,相互掣肘,行政效率极其低下。
荆湖北路又没有经历任何改制,虽然唐恪来荆湖北路也提拔了一大批自己的人,但传统势力根深蒂固,绝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推下去的。
“你这是故意包庇!”唐恪怒道。
刘殊说道:“唐相公没有任何证据,说本官故意包庇,是何用意?”
“公安县一个兼并良田案,提点刑狱司审理如此之久,这难道还不是包庇!”
“本官身为提点刑狱使,秉承公心,对事情认真负责,绝不姑息任何一个违法者,自然是要小心又小心,倒是唐相公,为了完成自己的政绩,就胡乱抓人,其心可诛!”
下面的官员见两位大佬又吵起来了,似乎习以为常,也不做声。
“你是在故意阻挠开荒!”
“我没有,你不要乱说!”
“唐相公,唐相公。”王德发提醒道,“下官以为,现在重点可能在于监镇官人员的配置。”
唐恪这才转移回来注意力,问道:“目前有多少监镇官了?”
“目前已经安排过来150名监镇官下去,在各个县下面都有。”王德发继续说道,“农政司给过来的《农学》书刊也印刷了一批,不出意外,今年可以在各地推行。”
他说得很仔细:“《农学》这本书非常适合湖泊、水泽很多的荆湖北路,里面有稻田、养殖相结合的诸多知识,还专门针对肥料和田地做出了新的注解。”
谢忠仁笑道:“现在朝廷派了军队来荆湖北路杀人,搞得人心惶惶,谁还有心思种地?”
他这么一说,其他官员又开始议论。
“是啊!唐相公,让禁卫军来荆湖北路着实欠妥,这样扰乱民间,人心惶惶,影响了农事,若是庄稼欠收,谁来担这个责任!”
王德发说道:“谢忠仁,你三番五次打断本官说话,将话题往扰乱民心上引,是何用意?”
谢忠仁笑道:“王知府,下官是有话就直说,下官也是忧国忧民啊!这万一出了大事,天子怪罪下来,岂是你我承担得起的!”
王德发脾气显然也来了,他怒道:“那这份谢家村的账目你作何解释?”
>>>点击查看《回到宋朝当暴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