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五年,1937年8月,杜月笙屈指默默算了一下,这次是四上黄山了,国人嘱目的松沪保卫战现在正进行得轰轰烈烈,国府甚致投入了精锐的德械师。日军也投入了海军陆战队,陆军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黄埔江外的日军海军重炮使国军精心修筑的防线一夜之间沦为一堆废墟。
看来,上海是守不住了,接下来的就是南京。
南京啊南京,中国的国都啊。
山门恭候的小道士虽然衣衫褴褛,但很整洁,人也很有精神,思维敏捷,双目清辙,举手投足之间,引而不发,尽显修道人虚若怀谷藏而不露的无为大道。
“先生,家师正在恭候。”
杜月笙脱下帽子递给随从:“你们在这等着,不要跟上来。”
“是”两名随从轻轻一躹身。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几抹残阳,几缕青烟,一名皓首苍髯的
老道士盘膝端坐于采药台茅棚之内,宛若仙境仙人。
杜月笙走近,轻轻一躹躬:“上真先生,俗人杜月笙前三次求见,奈缘数太浅,无缘相会,这次有缘得见,感幸三生。”
小道士奉上茶水:“请”
老道士睁开双目,略略抬了一下手:“自己酿的黄山芽尖,不成敬意”
杜月笙轻撩了一下长袍,欠身坐下,端起茶杯轻轻吹了两口:“若非俗事,月笙不敢屡次相扰,这实在是民生艰苦,战乱又起,月笙草莽,不足一论,但即己应承蒋夫人之事,就当尽之以忠,所以三番四次前来打扰先生,希望大真先生能救百姓于水火,可怜可怜天下苍生。”
大真先生慢慢自怀中掏出一封书信:“前些日子我己收到蒋夫人给我的信,昨夜子时星入月中,我卜了一卦,叹,上海守不住,国将有大难临头。”
杜月笙脸色微微一变:“无解?”
“现在撤离还来得及。”大真先生端起茶杯若有所思:“我己经连夜给蒋夫人回了信,希望还来得及。”
“是撤上海?还是撤南京?”杜月笙言语十分谨慎。
“南京。”大真先生一语既闭,随即合上双目,不再言语。
杜月笙起身告辞。
还未走下石阶,一声响雷自背后传来,杜月笙连忙转身望去,茅棚己经被天雷劈成两半,幽幽的蓝色火焰,如毒蛇一般死死的纠缠着大真,吞噬着他每一寸皮肤与灵魂。
不到五分钟,大真先生便化为了一堆黑骨,黑得令人心惊肉跳,两名小道士远远地行道家稽首,面沉若水,不发一言。
一名红衣旗袍女子缓步走下石阶,高跟鞋撞击着青石板,发出冰冷的叮叮声,每一声都重重地冲击着杜月笙的耳膜,惊心动魄。
杜月笙连忙撩起长袍,三步并做两步跑到山下,一头钻进汽车:“走,走”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
日军华东方面军司令部,松井石根削瘦的身体一动不动地伫立在沙盘前面,锐鸷如尖刀般的目光死死盯在沙盘上,耳边杂乱的滴滴电报声与进进出出的脚步声似乎丝豪不影响他专注的思考。
副参谋长武藤章面露喜色地掀开帐逢走了进来,见到松井石根如雕像一般木然不动的身躯,不由连忙收起了笑容,立定鞠身一弯腰:“司令官,唐生智部己于日前撤离,支那守军己经全面崩溃。”
松井石根看也没看他一眼,缓缓屈起手指并成拳头,重重一拳将沙盘上的城市砸成了一堆烂泥:“屠城。”
武藤章怔了一下:“这不大好吧,南京有很多外国人,国际影响太大。”
松井抬起头凝视着他:“我说的,听清楚没有?”
武藤章连退了好几步,几乎一跤跌倒,他看到了松井石根的瞳孔,那种瞳孔他一生也没有见过,一片漆黑,黑得见不到底,隐约可以看到地下扭典的烈火与挣扎的灵魂。
“是……是.……是。”武腾章连扑带爬地退出帐篷,脸上己经没有一点血色。
1937年12月14日,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西门子小院,外面兵荒马乱,炮声连天,这座江南古都正在承受恶梦一般的蹂躏。
这个人称西门子的小院子,一日之间己经挤进了600余人,而且还在不断有如潮水一般的人群拼命涌入。
约翰·拉贝这位颇有绅士风度的德国人此刻忙成一团,院子里实在是挤不下了,但如果强行将这些难民拒之门外就等于将他们送进地狱。
拉贝不停地联系南京各处国际安全区,疏散一批又一批人,整整一天下来,他就喝了一杯牛奶,虽然自己又困又饿,但他还是丝豪不敢休息,不停地安置转移着难民。
外面枪声越来越近,一辆挂着日军军旗的军车冲散了人群,一头将院子外墙撞了个大洞,
一排日本士兵跳了下来,见人就开枪,人们纷纷四散奔逃,乱作一团。
拉贝扯下门槛上的红十字旗迎了上去:“这里是国际安全区,德国领界,你们无权闯入。”
>>>点击查看《边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