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空对空导弹攻击后方目标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直接向后发射;其二是向前发射后再转向180度攻击。长期以来俄罗斯空军对这两种方法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试验。
其中直接向后射击的导弹是使用一种特制发射架,可在发射前向后旋转180度并释放导弹(或是直接向后安置)。导弹弹尾加装弹头型整流罩,以使导弹对战机及自身的气动力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当投放的导弹(后退)速度接近0时,启动弹上发动机、推开整流罩并开始加速。使用这种方式的麻烦之处是发射架向后旋转及导弹点火时机的问题,且操作过程繁复,对于机动性很高的战机来说似乎不太实用,而比较适合机动性差的轰炸机。但其优点是不需要担心导弹制导头抓住载机自身而造成误击,也就是在制导技术上比较简单。
而转向发射则要考验载机的监视系统与制导技术。当苏-35战机通过尾锥内后视火控雷达发现目标后,将资料传给导弹并发射,用无线电传输目标数据引导导弹完成转向,直到导弹已飞到战机后方,确保不会锁定载机自身后再打开制导头让导弹自行接战。这个过程看来复杂,其实载机数据引导时间极短,大概在个位秒数之间。此刻苏-35战机所装备的具有中途制导数据链的R-73M2就具有此种操作能力。
在20公里左右的距离上,德那巴汗和他的长机“安德罗波夫”同时向那架可怜的F-16C/D轻型战机发射了一枚R-73M2中距空对空导弹。在双重命中体系下,这样的攻击无疑宣判了这架F-16C/D轻型战机的死刑。
20公里的距离已在R-73空对空导弹自身制导头的探测距离内(R-73的制导头探测距离为20公里,新型可达25公里),因此只要确定目标在离轴发射射程之内,所以德那巴汗和他的长机“安德罗波夫”所要做的让导弹射出后转向目标方位,由制导头自行搜索即可。此过程只需指引方位,不需测距,这种情况下红外线探测器就够了,导弹的自导头的攻击精确度甚至优于雷达。
而面对着高速袭来的R-73空对空导弹,邓礼贤上尉没有太多的紧张,面对着驾驶舱内不断闪烁的雷达告警灯,他反而有一种超然的心境。他紧紧的注视着自己面前的战机界面。将自己所携带的2枚AIM-120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和2枚AIM-9“响尾蛇”空对空导弹连续发射出去。
随着一声响彻曼谷夜空的爆炸声,邓礼贤上尉的座机熔化成了点亮古老佛国夜空的星辰。但他的牺牲并非全无价值。2枚AIM-120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死死的咬住了“方块A”中队中“安德罗波夫”的座机。
苏-35战机虽然强悍,但并非无敌。面对以4马赫的高速袭来的AIM-120C型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安德罗波夫”一边凭借战机的高机动性能全速规避着即将到来的审判。一边打开苏-35战机上的电子干扰机,目的是要干扰导弹的雷达信号,以摆脱导弹的追击。但是忙中出错的他,忽略了一个致命的细节。
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制导方式,即“追踪干扰机”方式。如果敌机打开干扰机,AIM-120中程空对空导弹就会寻着干扰电源的来源打过去。面对AIMA-120具有先进的电子设备、较高的接近速度和优秀的末端机动性能,被它牢牢锁住的飞机很少有幸存的机会。
随着导弹飞至距“安德罗波夫”的座机8米的范围内,AIMA-120导弹的战斗部中所装备的主动雷达近炸引信起爆战斗部中重达18.2千克的高爆炸药。巨大的爆炸冲击波混杂着无数的破片,顷刻间将崭新华丽的苏-35战机的外壳打成了马蜂窝状。
被引爆的航空燃料在几微秒钟内剧烈的膨胀起来,将整架战机吞没成一个昂贵的火球。
“我们失去了安德罗波夫了。重复一边,我们失去安德罗波夫了。”距离“安德罗波夫”最近的德那巴汗,无奈的看着自己的长机绚丽的在空中熊熊燃烧,向所有同僚报告着这一噩耗。
巨大的火球中,苏-35战机那宛如鹰喙般锐利的机头部分冒着滚滚的浓烟向泰国的地平面坠去。所有“方块A”中队的战机都没有配备傲视环球的俄罗斯空军弹射坐椅。这不仅是一种自信,更是为了避免被击落后不必要的外交问题。
“妈的,这不可能。”通信频道传来俄语的咒骂声,俄罗斯的皇牌们显然不能接受被亚洲人打败的这一现实。不过这一切已经无法挽回。接连遭遇了两次拦截之后的“方块A”中队,已经消耗了所携带的大部分攻击性武器,而此刻他们已经深入敌方战区数百公里了。
出于安全的考虑,“方块A”中队再度折向向南,穿越泰国湾,通过槟榔屿的领空飞向安达曼海。在越过泰国湾时,该中队又击落了超过4架以上的中国海军航空兵的J-10H型舰载战斗机。至此“方块A”中队的首战几乎横穿了中国-东盟联军的大半个战区,共击落了中国和东盟联军20架各式战机,而自己仅战损一架,缔造了一个世界空军战史的神话
>>>点击查看《龙的力量—南海扬》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