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美在联合拔除印度核牙齿的问题之上,后世的学者们曾有过众多的猜测和评论。中国方面的历史学家口径基本上比较一致。“中美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在2008年的对印战争之中达到了一个顶点,美国总统—迈克.李先生可以说是21世纪美国历任总统之中最具有远见卓识的一个,续罗斯福和尼克松之后,迈克.李总统再度清楚认识到中国是维持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及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果中美之间这种战略协作关系可以继续保持下去的,那么21世纪人类后来所面临的诸多悲剧本本可以避免……。”在一本名为《论21世纪中美关系》的学术论文集中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天寿博士如此的写到。
但是在西方史学家眼中这场多少有些这次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联合行动颇多争议。被称为“21世纪的汤因比”的英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沙马便在他的著作—《今天的历史》之中便这样的写到:“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候里,印度都一直是亚洲、乃至整个第三世界国家民主、自由的楷模,但是在21世纪初页,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粮食危机,拥有众多人口压力的以少壮军人为代表的印度军政府开始走上了一条法西斯的军国主义,在发动对其邻国—孟加拉的侵略战争的同时,印度军政府还利用其所拥有的核力量威胁该地区的其他邻国……,在核战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之下,作为印度核武器的主要瞄准对象—中国不得不向民主世界的主导力量—美国寻求援助,并制定了全面解除印度核武装的计划。”作为西方主流历史学家沙马的记述显得有些单薄,但至少客观。事实上更多激进的西方历史学者的种种奇怪论调在此后的数年里随着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恶化而不断甚嚣尘上—“当时北京当局以如果遭遇印度核打击,竟发动全球核战争为要挟,迫使美国与其展开合作。”、“美国总统—迈克.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绥靖’主义者,在中国强大的军事压力面前,他选择了牺牲印度策略,正是美国政府在2008年的这种不作为的态度最终导致了中国这条巨龙的崛起。”
虽然这些言论并不代表真实的历史,但至少说明了一个西方人普遍的心态—在解除印度核武装的问题上中国是最大的收益者,西方不过是出于一种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才最终选择加入解除印度核武装的行列之中的。尽管这些话语说得是那么的冠冕堂皇、大义凛然,但事实上首先提出通过多国联合行动来拔除印度核牙齿的恰恰不是中、美两国,而一直被认为在整场行动之中处于配角地位的英国。
谈起21世纪最初几年之中的英国,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早已淡出世界中心的欧洲那并阴雨连绵的岛国、美国强势外交政策和对外军事干涉行动的应声虫和附庸走狗。已经很少有人还记得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曙光曾从这片阴霾的土地之上升起,最终照耀全球,也很少人有还记得在接下来的近一百年的岁月之中,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大不列颠岛为起点,最终控制了比其本土大110倍的辽阔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
所有的辉煌都会有归于泯灭的一天,和那些曾经强横一时的帝国一样,建设在坚船利炮之上英国的霸权也已经成为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几乎致命的削弱和打击,随着庞大殖民体系的瓦解,英国的国际地位几乎在一夜之间从万众仰望的世界女王重重的从宝座之上摔了下来,成为由其昔日殖民地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霸主身后的女仆。正如英国历史上的一名著名外交官—尼古拉斯.亨德森爵士,在其退休的告别词《英国的衰落》中说:“今天我们不仅不再是世界强国,就是作为一个欧洲国家,也不是位居前列的了。”但是仅仅是因为如此,便相信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已经习惯了主导世界的英国人,会就此甘心于担任一个世界二流国家的话,那么就无疑是大错特错的了。至少作为英国世袭贵族势力的代表人—汉密尔顿公爵从来没有放弃过重塑大英帝国辉煌的梦想。
1998年11年24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驾临上院,宣布将剥夺759年贵族议员在上院的席位和表决权,以期达到宪制改革和上院民主化的目标。两个月后,政府公布了改革计划要点: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将在1999年的夏天失去在上院之中的席位。这次改革没有历史上常有的轰轰烈烈的场面,但作用不容低估。它废除了英国议会中延续了数百年的以世袭为传承纽带的政治特权制度,代之以非世袭的议员选任制。而在很少有人会想到提出将所有世袭贵族赶出议会的正是伊丽莎白女王身边被称为“英国王室最忠实的管家”、“嘉德骑士团团长”的汉密尔顿公爵。
在英国所有的贵族世家之中,汉密尔顿无疑是最具神秘色彩的一个,据说这个家族的历史可以追述中世纪十字军东征中“狮心王”理查和“失地王”约翰的时代。在大英帝国漫长的岁月之中这个始终处于一团迷雾之中的家族并没有太多惊人的表现,这个家族没有出过帝国首相,没有出过海军大臣或陆军大臣,甚至连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都几乎没有机会担任。但是就这样一个命不见经
>>>点击查看《龙的力量—南海扬》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