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顽贼 > 顽贼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三百四十三章 因地制宜(第3页/共3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顽贼 章节目录 第三百四十三章 因地制宜(第3页/共3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个数字非常满意。

    河湟谷地都是能种麦子的好地,从西向东,越往东走地势越低,照这个数字推算,待将官军一战而定,拿下整个河湟,单单河谷的田地就能增加百万亩。

    未受旱灾影响的百万亩田地,这和康宁府的田地不同,康宁府再多的田地,有无人区横在中间也难以起到太大帮助,但河湟对甘肃、陇西都不过只有黄河一道天险,说冲过去就冲过去了。

    安卓、IOS版本请访问官网https://www.biqugeapp.co下载最新版本。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就在这时,承运翻动小本道:“哥,我来的时候看了,从西宁到冰沟沿途二百里路,南北纵向的沟谷四十七条,谷地不足河湟人口田土十一,最多的人和地都在山上。”

    承运说:“如能尽取山地,我估计田地至少三万顷,人口应在四十万上下。”

    这个刘承宗倒是知道,他说道:“山里不是土司就是番部,我打算把土司挪到西边去,到时留下的土民番民也编户齐民,但这不是一时之功,先关注河谷吧。”

    其实刘承宗这会儿啥也顾不上,吞并谷地是一次类似南征康宁的鲸吞。

    历来各种割据政权在短时间快速扩张、积累不足的缺点他也无法避免,专业人才始终不够,打康宁的时候就不够,硬把军士改任乡官,属于赶鸭子上架勉强维持。

    如今吞河湟同样还是不够,但朝廷在黄河对岸屯防重兵,让他没办法抽调军士去干别的事,以至于他在潜意识里,不愿吞掉湟水南北山区土地。

    “哥,我知道你在担心啥,但这事我有不同看法。”

    承运不是有不同看法,他是太有看法了,心疼啊,心疼山里的地。

    他在康宁府干的就是开垦土地,累死累活,开出最好的地,两亩地的产量恐怕也就跟河湟的山田差不多。

    在承运看来,河湟四十七条南北纵贯的沟谷有远超湟水河谷的人口与田地,尽管不是这里最好的田土,也绝对不可放弃。

    他说道:“短时间,能写能算的人才不足、沟谷地势复杂支援不利、当地土番杂居,没大量人手,二哥均粮买赋的民社在沟谷里恐怕办不好,但这正是个机会。”

    刘承宗问道:“什么机会?”

    “留一条后路啊,哥,这民社统一种粮、统一买粮的事,我们是第一次做,耗费人力物力,能不能办成,不知道;办成了各乡百姓的粮够不够吃、帅府的军粮够不够用,我们也不知道。”

    “所以我觉得,山里的人和地,必须握在手里,至少要让他们知道河湟改姓了。”

    承运道:“从西宁到冰沟,四十里一个驿站,一共五个,以这五座驿站为基础,增设五镇,每镇驻军五百,北边兵不够就从南边调,每隔十里设一急递。”

    镇在古代并不完全是行政单位,从北魏时就主要指军队军眷屯驻的驻地名称,有镇守的意思。

    “我以为。”承运道:“河湟一条河谷,编保甲、立民社、分田地,由官府给种、统一种粮、收成统一购入;山里四十七沟的番民土民,也要编户齐民,不管其种植,但要让其给官府纳粮。”

    “如此一来,即使民社收成不尽如人意,还有四十七沟的税粮,同时五镇两千五百军士能随时调动,震慑番土诸部,需要时也能快速平乱。”

    承运说完,语气才轻松下来,问道:“哥,你这个官府管人种植的主意,是不是也是从太祖皇帝那来的?”

    刘承宗听着乐了,他这主意倒是跟太祖皇帝没啥关系,但朱元璋确实也管百姓种啥东西,但没他管的这么狠。

    朱元璋是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刘承宗笑道:“差不多吧,不过要反着来,各民社田地,九成归社民共有,一成为社民自留,准种菜棉桑麻,九成必须种粮,但种什么粮要由各乡保推举精通农事的博士,因地制宜。”

    说罢,刘承宗叮嘱道:“河湟田地的事就交给你了……等这边战事稍息,杨参将做出更安全的痘苗,你再把痘种上,以免将来再闹天花。”
>>>点击查看《顽贼》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