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邈,还是李泰麾下的工匠们,都愿意去攻克这个难题。
毕竟中国的科技发展常常是靠考古,就算现代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惊喜。
比如当初计划经济的年代,砍掉的很多科研项目,现在有钱了回过头捡起来,会发现很多研究项目现在居然还能勉强跟得上时代,真不知道当初的前辈到底是怎么研发出来的。
因为李泰掌握了煤炭资源,所以孙思邈有了足够的魄力对这火焰稳定或者火焰温度上死磕,别得不说,先看看煤炭燃烧的极限温度是什么地方再说。
这种东西的研究又是最取巧不得,各种实验性质的助燃物,各种不同材质的炉窑,甚至就算是煤炭本身,也有把煤炭拿过来就进行燃烧,慢慢向着焦煤发展。
当然也就只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有了这个方向后,到底不算是在做无用功。
所以,为了研究更透明的琉璃,倒是无意间提升了煤炭燃烧的效率。
不过,李泰还让孙思邈去研究一下,怎么样去确定温度,把每一度上升或者下降都能精确标注出来,而不是只能靠着工匠根据模糊的经验来进行工作。
温度的度量衡,李泰直接以冰融化成水的温度为零度作为标的,以上就是正的,以下就是负的。
这倒是好区分,但真正困难的是,每一度为什么是这个度数,这需要孙思邈想办法研究出来,反正李泰是真没辙。
而孙思邈也知道李泰的性格,倒也接受了这个任务,只不过进展很缓慢就是了。
实际上研究的倒也不仅是孙思邈,整个农业学府都在攻克这方面的问题。
因为温度如果能精确定位的话,带来最大意义的就是农业生产了。
只不过现在顶多拿水作为参考标准,因为水是在常温状态下,最常见的实现三种形态转化的物质,但想要根据水研究出温度的具体刻度,甚至研究出温度计,只能说继续努力吧。
不过,这三年的研究,虽然并没有成功的把温度这种能够精确到度的标准研究出来,但是至少这些研究所带来的的副产品。
像对煤炭产品的标准化,对火焰温度的控制能力,以及对于炼铁工艺的不断成熟,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
李泰感觉就算上高炉炼钢也不是不可以,但李泰想了想了,还是再等煤炭燃烧的技艺再提升一些再说。
毕竟连透明玻璃都烧不出来,现在指望它能炼出钢铁来是不是有点好高骛远。
说实话,李泰对这方面真不熟悉,只是感觉钢铁是国家根本的技艺,总归比炼制透明玻璃的技艺要高一些的吧。
所以李泰便是怀着一个个困难进行攀登的想法,先解决了透明玻璃的问题再说。
(本章完)
>>>点击查看《耕耘贞观》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