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黎明的曙光照亮大地时,大车店的马路对面的一户人家,相邻都叫“老二家”,“老二家”的女主人听得夜雨中有一声响亮的婴儿哭啼,知道女知青诗茵今天生子。这“老二家”之前通过在大车店工作的亲戚打听到了一些情况,并了解到诗茵不想要这个孩子。因此他们早就打算为自家四叔“老四”收养这个婴儿了。“老二家”的女主人一大早就去了大车店,与诗茵交流并表达了收养的意愿,并接过了孩子。也告诉知了他们家并没有打算自己收养,而是准备让她孩子的四叔收养。这位四叔已经三十多岁了,在六十年代的农村,这个年龄没有结婚,基本上就意味着“老光棍”了,因此,“老二家”决定将这个孩子交给这位亲戚来抚养。接回家后,这位“四叔”属于光棍一人,无法独自抚养孩子。
“老二家”的邻居姓袁(也是袁瑞的养父母),正巧的是,袁家夫妇是一个单职工家庭,妻子是本地人,在家务农,丈夫是复员的专业干部。多年来,他们一直没有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心中早已充满了对孩子的渴望,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老二家”的女主人就抱着这名刚出生的婴儿,来到了邻居老袁家。并说明来意,老袁家两口子毫不犹豫地收养了这名出生一天的婴儿,决定将他抚养成人,并取名袁瑞,邻居后来都叫“小胖子”。
三天后,邻居看到有人接走这位女知青诗茵。大车店负责人说,是他的家人知道了,接诗茵返回了自己的家。
袁家夫妇感谢来自遥远地方的恩赐,将所有父母的爱都倾注在袁瑞这个孩子身上。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养活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困难重重,但他们努力工作,省吃俭用,竭尽全力地给予袁瑞最好的生活,炼乳、奶粉、虾皮等竭尽所能。还买了一只羊提供奶水。他们为了孩子的衣食所努力,辛勤工作,自己降低生活水平,为了给袁瑞提供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整个小县城,只有几条街道,房屋多是砖瓦结构。阳光洒在街道上,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爽的气息。袁瑞的家就坐落在这个宁静的小县城的南门里,属于母亲家的祖宅。
袁瑞随着成长,也跟随母亲在自留地里劳作,也帮助母亲进行农活。通过这些,他感受到了勤劳和坚韧的品质。父母教给他正直、勤劳和善良的品质。
在北方农村,人们勤劳的上工,挣工分,一年一日日重复着过活。
六十年代的夏日,阳光一出来,农村的人们就早早起床,去田间劳作。在太阳变得火辣辣晒之前回家,回家吃过午饭后,然后在阴凉处铺上一张凉席小憩,微风拂面,感觉格外舒适。午休两三个小时后,吃过晚饭,大家一般会聚集在院子里的大树下或者葡萄架下围坐在一起喝茶、打牌。也有些人伴随着知了的鸣叫声,摇动着大蒲扇扇凉风,与邻居闲聊。偶尔,村里还会放映露天电影,看完电影后便是回家休息的时候了。
农村都有自己的水井,井水挖得很深。因此,即便在炎炎夏日的三伏天,井水依然冰凉。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会打一桶井水,用来擦拭身体以降温。有的人则会到水库或河里洗个凉水澡,洗去一天的疲惫。
孩子们闲来无事时,大多会和玩伴们一起玩躲猫猫、抓青蛙、摸鱼儿。他们还会利用枯树上的枝条生火,烧玉米棒子,并相互挑战弹弓的射击技巧,或者煽动着火柴盒。
当时还没有冰箱,售卖冰棍的人们会把冰棍放在小推车或自行车架上的箱子里保存的,箱子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棉被,以确保冰棍不会融化。当孩子们听到一声声“冰棍”的叫卖声,孩子们会找到父母要一两分钱,欢喜的拿着零钱跑出来,买上一根冰棍,那个时候一根冰棍只有一两分钱。那时的“冰棍”叫卖声是夏天最令孩子们喜爱的声音。
北方的冬季,寒风凛冽,大地被白雪覆盖,孩子们在这个冰天雪地里玩得不亦乐乎。他们自制工具溜冰,畅快地在冰面上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与此同时,成年人们沐浴在温暖的冬阳下,有的靠着墙根晒着太阳,慵懒地享受着冬日的温暖。有的聚在一起一边打牌,一边侃大山。他们将岁月琐事和趣闻笑谈交织在一起,忘却了严寒的寒冷。
冬季里的取暖方式简单而朴实。大家都用灶台烧柴火来取暖,尽管灶台袅袅炊烟,但这也成了家家户户特有的风景。人们一边烧柴火,一边拉着风箱,努力让温暖的空气充盈在屋内。家境稍好一些的人家,会在卧室里使用煤炉子,炉火熊熊,散发出宜人的热量。
一天的辛劳之后,家里的人们围在炕上,相互拉拉家常,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温暖的炕榻成了他们交流的舞台,幸福的笑声在这个被爱与关怀充满的空间中回荡。
当有客人来串门时,短坐的话,他们会坐到炕沿边上,感受家人的温暖。而若是长坐,主人便热情地邀请客人脱掉鞋子,上炕来享受温暖。久坐炕榻,大家逐渐养成了盘腿坐着的习惯,这种习惯成为了他们温馨生活的象征。
然而,冬天的严寒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不便和困扰。很多人习惯性地生冻疮,脚后跟和手背被寒风侵袭后发红发
>>>点击查看《寻觅心灵归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