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熟练地拿起挂在衣架上的深蓝色衬衫,将其熨烫得一丝不苟,再搭配上那套裁剪合体的黑色西装,整个人顿时焕发出严谨而又不失活力的气息。行李箱安静地立在门边,昨晚就已经仔细打包完毕,里面不仅有出差所需的衣物,更有那份承载着他事业重任的所有文件和资料,它们整整齐齐地躺在精致的文件包里,犹如一份份待解的谜团,静静地陈列在书桌上,等待着他在济南的舞台上一一揭晓。
按照计划,姜鸿辰将在上午抵达济南并完成签到手续后,利用午休时间去拜访久未谋面的师父——法光老和尚。自五年前的那个春日,他正式拜师以来,虽然平时也曾抽出宝贵的时间专程前往看望,但今年由于工作繁重,始终未能成行。而这次恰巧被派往济南出差,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让姜鸿辰不禁感慨命运的奇妙与巧合。
他的师父法光老和尚,出生于1923年,是千佛山兴国禅寺的一位德高望重的住持。早在1998年,他就开始在此弘扬佛法,引领信众。回溯到1995年的一个因缘际会下,姜鸿辰步入了兴国禅寺的庄严殿堂,意外邂逅了德高望重的法光老和尚,并由此契机与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深受佛法感召的姜鸿辰,决意投身佛门,遂恭敬地拜在法光老和尚门下,从此以“界欢”为他的法号,开始了修行之旅。
姜鸿辰的眼前浮现出,千佛山兴国禅寺西门的那副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津人”。换言之,生活在尘世中对权位财禄执着的人们,会被寺庙清晨的钟声以及夜色降临时的鼓声唤醒,去抛却对世俗欲望的痴迷。同样,那些在茫茫人海中孤独苦寻的人,也会被佛号的梵音召回。这是一副经典的警世联,其内含的深刻道理,无疑是令人深思,并会促使人们进行自我反思。
还有弘一法师留下的碑文:“智慧无边不可说。光明照世为所归。”同样充满哲理,让人深省,引人深思。
姜鸿辰在上午十点左右抵达济南,便马不停蹄地处理完会务手续。吃过午饭,简单洗漱一番,便带着一颗平静的心前往千佛山。
兴国禅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位于千佛山之首。依山而建,整个寺院有七座殿堂,错落有致,构成四个院落。寺院深邃幽静,景色秀美。寺内最吸引人的是南崖的千佛崖,这里有9个石窟,是隋开皇七年至二十年间(公元587—600年)刘茂景所造的佛教凿石造像,还有部分是唐代贞观年间造像,尚能看出全貌的有130余尊,镂刻精湛,是研究隋唐石刻艺术的重要史料。
姜鸿辰悠然步入兴国禅寺,甫一踏入,即被其与外界繁华喧嚣截然不同的气息所包围。他静默地品味着眼前的画面,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无法用言语描绘的恬静。
他缓行至南崖边的千佛崖前,凝神细览那些雕琢入石的佛像群。每一尊佛像都独具风姿,活灵活现,仿佛拥有了生命。他对此深感古人超凡的才智和卓越的手艺,同时,一股直击心灵的震撼在胸中回荡。
正当此时,一位僧人翩然而至,看到姜鸿辰面上流露出的敬仰与感慨,便主动为他解读:“这满崖的佛像,象征着佛教的智慧与悲悯精神。它们历经岁月更迭,见证了历史的沉浮变迁。于此处,你能体验到一种超脱尘世、淡泊宁静的心灵归宿。”
当这位僧人的话语飘进姜鸿辰的耳中,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在他的心间悄然滋生。他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喧嚣尘世的净土,被一片宁静与隔绝所包围,在这里,他可以卸下生活中的繁杂忧虑和沉重压力,体验到前所未有的释然与悠然。
姜鸿辰双手合十,口中低诵佛号“阿弥陀佛”,并以点头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深深感激之情。
姜鸿辰一步步踏过那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庭院,每一步都如同在揭开一段被时光封存的记忆,每一块青石板路都在诉说着岁月无声的故事。他的心中充盈着庄重与虔诚,因为他明白,即将面对的是一位智慧深邃如海、人格光辉照人的存在——那就是他的师父。
心怀虔诚的仰慕,姜鸿辰步履沉稳,几乎可听见自己心跳的节奏,他深吸一口气,坚毅地走向方丈室。这不仅是师父修道静思的圣所,亦是姜鸿辰心灵向往的圣地。门扉轻启,框架着风雅古朴的小窗,阳光穿透撒在蒲团上的法光老和尚身上,映照出他宁静慈悲的容颜。
姜鸿辰双手合十,施以深鞠的一躬,无声地传达着对师父深沉的敬意与感谢。他随后端坐对师父,眼中满溢着对智慧的渴望与对师父近况的关切,谦卑地问候:“师父,您安康吗?”
法光老和尚的脸上浮现出一抹宁静的微笑,像是轻描淡绘的水墨画中那一抹让人心安的笔触,“界欢,无须牵挂,我甚为欢喜。”
姜鸿辰的双掌紧贴胸前,恭敬地俯身如同诚挚祈愿,这一躬,宛若是对岁月长河的深情回望,对师恩深厚的谢意展示,更显自己稳如止水的修道心志。
法光老和尚深情地目视着他,眼中映照着对这位俗家弟子的飘然欣慰,微微扬起的唇角,是对姜鸿辰成就的默默称赞。念着岁月的
>>>点击查看《寻觅心灵归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