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竟然是上世纪中国佛教界赫赫有名的高僧海灯法师的同门师弟,法号智真。岁月的痕迹并未在他的眼神中留下丝毫衰败,反而沉淀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淡然与智慧。
时光回溯至1995年的初夏,那是在五月的一个日子,智真法师应东宁地区广大佛教信众的热忱邀请,从遥远的齐齐哈尔大成寺启程,来到了东宁这片充满虔诚的土地上宣讲佛法。他的到来犹如一股清流,给当地信徒带来了无尽的精神滋养和深刻的佛学启示。
智真法师被东宁的秀美山水和其背后蕴含的风水宝地深深吸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毅然决定在此安住,在有生之年亲手筹建一座庄严宏伟的寺院,以期弘扬佛法,庇佑一方。那时,他已是一位百岁开外的世纪老人,却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讲经说法之余,智真法师亲自率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僧侣们,手执锡杖,肩披袈裟,步履蹒跚却又坚韧不拔地行走在化缘的路上。他们凭借一颗赤诚之心,向世人传递着佛祖的慈悲与智慧,感召着四面八方的善心人士慷慨解囊,共同为建造寺院添砖加瓦。
历经一年的艰辛努力和众多信众的鼎力支持,终于在1996年,金光寺在智真法师的引领下动工。这座饱含众人愿力与汗水的寺院,不仅是一座建筑的诞生,更是一段关于信仰、坚持与奉献的传奇佳话,它将永远镌刻在东宁的历史长卷之中,成为一代高僧智真法师弘法利生的永恒见证。
姜鸿辰望着面前的智真法师,深深合十后轻声开口:“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我一直在思考一句佛经中的言辞,这句话是:‘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能否请您引导我如何去理解这寓意深远的教诲呢?”
智真法师说:“佛家经典中中的这句话:‘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这句话揭示了佛教中化解罪业、净化心灵的智慧。我们都会在人生的道路上犯错,但只要我们及时反省、真心忏悔,便能清除心灵的污点,重新获得纯净之心。”
姜鸿辰认真聆听,回应道:“法师,那么如何面对那些过去所造的恶业呢?如何消除业障、解开内心纠结呢?”
智真法师慈悲地回答:“消除业障的关键在于内心,只有从内心深处真诚忏悔过错,才能真正清洗罪业。佛教为此提供了多种修行方法,如念佛、诵经、打坐等。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逐步领悟佛学的智慧,从而化解内心的矛盾和烦恼。”
姜鸿辰领悟甚深,接着问:“法师,‘开悟’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我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层次。”
智真法师笑容满面地解释:“‘开悟’是一种通达一切、无碍流通的境界。当你面对自己的罪业和过错时,勇敢地承认并深深自责,这便是消业障、解心结的第一步。之后,通过念佛、诵经、打坐等方法,你可以进一步领悟佛学的智慧,让心灵得到净化。”
姜鸿辰深受感触,感慨道:“多谢法师的指引,让我明白了佛学智慧的重要性,我会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错,真诚忏悔并改正,努力在修行的道路上前进。”
智真法师满意地点头:“记住,佛法的智慧是宝贵的财富,助你化解罪业、解开内心纠结。只要你坚定信念,勇敢地前行,必定能够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升华。”
智真法师目光清澈,回答问题的时候思路清晰、简练,仿佛他的眼中蕴藏着宇宙无尽的智慧。
听完老和尚的话语,姜鸿辰深感震撼和感慨。智真法师的言谈中透露出无尽的智慧和对人性的理解。
智真法师满含关怀地向姜鸿辰探问,是否已用过晨食,而姜鸿辰则略带羞赧地回应尚且空腹。老和尚听闻后,嘴角泛起一抹微笑,示意一位年轻的僧侣以低调而温和的姿态引领姜鸿辰一行人前往寺内设置的临时斋堂。
斋堂与方丈室相距咫尺之遥,两者虽看似不远,却因当前寺庙建设的繁忙景象,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了承载寺院日常行政与修行生活的重要枢纽。施工的嘈杂并未掩盖其内在的宁静和秩序,临时斋堂便是在一片尘土飞扬之中脱颖而出,它栖身于一间简朴无华的房屋之内,室内仅以几组粗糙却结实的桌椅搭建而成,营造出一种质朴而深沉的氛围。
这处临时斋堂每日接纳着善信们慷慨捐赠的食物,僧侣们围坐其间,共同进餐,不分彼此,共沐佛恩。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姜鸿辰的心灵,他目睹了在寺庙尚处于未完工状态之下,法师与僧众们不畏艰难困苦,坚持以辛勤的劳作和信徒们虔诚的奉献,维系并弘扬佛教的精神信念,无论是挑砖担瓦还是烹煮膳食,他们皆怀揣着对佛法的坚定追求和对世人的无私大爱。
姜鸿辰随着一位年轻的僧人缓步踏入斋堂,眼前的扬景更让他肃然起敬。斋堂正前方高处设有一座精巧的佛龛,内中供奉的是笑口常开、慈悲为怀的弥勒菩萨,其庄重神圣的形象仿佛凝结了整个空间的祥和之气。姜鸿辰步入其中,心中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他小心翼翼地调整步伐,每一步都轻若羽毛,唯恐任何一丝不必要的声响会
>>>点击查看《寻觅心灵归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