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帮之际,需由深谙山规、道德高尚、技艺精湛的本地精英担任“把头”。帮伙成员多为单数,寓意着敬畏自然与追求阴阳平衡。每个成员都被称为“棒槌”,这不仅仅是他们的名字,更是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和对成功的渴望的象征。
进山之前,准备工作尤为关键。索拨棍、棒槌锁等工具的齐全,是生存的基础。选择黄道吉日,习惯三、六、九进山,遵循自然的节律。进山后,“把头”首先“观山景”,通过观山势云雾、阴阳坡向以及草木生长情况,探寻棒槌鸟的鸣叫之声,甚至依据梦境指引,确定探寻“棒槌”的地点。
进山之后的第一要务便是祭拜山神老把头。三块石头搭建起老爷府,虽简朴却庄重。插上草木为香,树叶为纸,双膝跪下,双手合十,祈求山神的庇护。这一刻,人与自然仿佛融为一体,彼此心灵相通。
随后是搭戗子,选择一个背风且向阳的山坡,建立临时的住所。戗子以木杆支架、树皮覆盖,抵御风雨的侵袭。内部铺着树枝和兽皮,温暖而舒适。夜晚,火堆在窝棚前燃烧,不仅驱散潮湿与寒冷,更是驱赶蚊虫与野兽的守护之光。火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那是坚定与希望的象征。
随后是“压山”,这是寻找被称为“棒槌”的人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彼此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有了“叫棍儿”,通过敲击树干来沟通。
在这漫长的寻找中,如果有人发现了“棒槌”,这叫做“开眼”!这时,整个团队的紧张气氛瞬间达到高潮。发现者大喊“棒槌”,被称为“喊山”。旁边的人大声询问是“几品叶?”或是“什么货?”这就是“接山”。发现者答出是几品叶后,大家齐声欢呼“快当!快当!”这就是激动人心的“贺山”。
整个过程中,把头为头棍儿、中间称腰棍儿、最外边的称边棍儿,成一排向前,头棍儿沉稳而富有经验,腰棍儿则灵活机敏,边棍儿则是团队的活力源泉。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充满了仪式感。在这古老的山林中,他们仿佛是在进行一扬神圣的仪式,寻找着大自然的馈赠。
当他们终于发现那珍贵的“棒槌”,团队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成就感。他们迅速跑到发现地,马上拴上“棒槌锁”,这是对大自然的尊重,也是对团队努力的肯定。此时的山林,仿佛都与他们共鸣,风声、鸟声、树叶的沙沙声,都在为他们欢呼。
后面挖参的过程被称为抬棒槌,是放山的核心环节。在开始之前,放山人需要磕头祭拜,向上天和山神表达敬意,祈求平安和丰收。接着,他们会在选定的地点打火堆,烟熏蚊子,同时防范野兽的侵袭。抬棒槌是一项需要深厚技术和丰富经验的任务,由把头(经验丰富的领路人)来执行。他们需要根据“棒槌”(人参)的芦头和根系长势,运用鹿骨签子、快当剪子等工具,极其细心地清理树根和泥土,以确保整支“棒槌”的根须完整无损地抬出。
接下来是砍兆头、撒参籽。抬出的“棒槌”被包裹在青苔和树皮中,被称为“打参包”。放山人在附近的松树上扒去树皮,刻上横杠,记录下抬得“棒槌”的大小和人数,这被称为“砍兆头”。然后,在抬出“棒槌”的地方,他们会用原土掩埋,称之为“复掩”。获取的“棒槌籽”则被播入土中,称为“撒参籽”,寓意着对自然的回馈和对未来的期盼。
下山,是放山活动结束,回归家园的过程。下山时,放山人会留下部分余粮、盐和火种在戗子里,以备迷路时食用,以求保命。这个过程中,他们严守禁忌,不说出“棒槌”的数量,也不评估其价值,以防隔墙有耳或者同伴起歹意。
最后,是还愿。挖到“棒槌”并安全下山后,父老乡亲会杀猪宰羊共同庆贺。同时,放山人会到山神把头庙摆上贡品还愿,感谢山神的庇佑。他们严格遵守诺言,按照进山时许下的愿望进行还愿,以此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对未来平安发财的期待。
每一步骤都充满了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每一次仪式都体现了放山人的虔诚与庄重。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探索与利用,更是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庆祝。
“在这里,我们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不贪婪,只取我们需要的,留下的,是对后代的保护。”王金宝的话让姜鸿辰心生感慨,他在心中默默地思考,这样的智慧和精神,正是他希望传播和传承的。
夜幕低垂,长白山脚下,一群放山人围坐在地炕子旁,共享着简朴却温馨的晚餐。在这宁静的夜晚,姜鸿辰与王金宝之间的对话,如同星光一般璀璨。
姜鸿辰凝视着王金宝,眼中充满了坚定与热忱:“王师,我希望能将您在这片长白山中所经历的故事,以及这里的文化,通过我所在的平台传达给全世界。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片土地的独特之处,感受到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王金宝微笑着点头,他的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仿佛有星辰在其中旋转:“姜总,山有灵,参有情。长白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深厚的故事与文化。你的心意,就如同
>>>点击查看《寻觅心灵归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