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军群建制,配合南集团军群进行了基铺会战,歼灭了苏军60万人。既然希特勒已经将战略目标放在南俄,古德里安就应该继续留在南集团军群,席卷顿巴斯盆地,直取罗斯托夫,进而占领高加索南麓,以当时德军的能力,这也不是问题.那么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对苏联也是致命的。可惜希特勒屈服于军队的压力,命令古德里安装甲军归还中央集团军群建制,重新向莫斯科方向进攻。但宝贵的时间已经丧失了,绵绵的秋雨和可怕的隆冬来临了,德军的进攻成了强弩之末。在中央方向,虽然在维亚济马又歼灭了苏军60万人,但攻势不得不终止在莫斯科城下。而南线德军也只到罗斯托夫,无力前进了。客观的说,不能说希特勒的思维是错的,也不能说古德里安和布劳希奇是错的。错就错在没有一个战略行动是坚决的,在两个战略方向徘徊是兵家大忌!
二、德军的武器配备及其在苏德战争前的军事行动
根据古德里安将军的设想,德军在未来战争中将具备两种不同用途的坦克,一种是装备反坦克炮的主战坦克,另一种是装备近、中距离shè程榴弹炮的步兵支援坦克。这种设想最终形成潘泽尔III和潘泽尔IV型坦克。然而,由于《凡尔赛合约》的限制,德国不允许装备装甲车辆,使德国在坦克的设计上还处于不发达的程度,抛开无线电技术,就坦克的三项基本xìng能——火力、防护力、机动xìng而言,德国坦克,特别是在1941年以前,较比法国和苏联坦克在总体xìng能上要差许多,法国坦克虽然不重视机动xìng,但主力中型坦克索玛35的时速要在马克II型之上,法国还有查B重型坦克,而德国在重型坦克方面的发展更是一项空白。而苏联在坦克开发中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德国人遥不可及的,以BT系列的坦克为例,BT-7型坦克的最高时速达到了80公里/小时,其装备的45毫米炮可以与苏德战争前德国3号坦克装备的50毫米L-42炮相抗衡,虽然BT系列的坦克装备较薄,容易被击毁,但是相对而言,在同样的距离上,BT系列坦克同样可以击毁德国的3号坦克。当然,德国人更不知道苏联在1940年已经装备了更先进的kV系列坦克和T-34型坦克。
工业能力的有限,加之坦克生产方面的超负荷要求,使得德国坦克不仅生产速度慢,而且经常出现新的技术问题。虽然德军在整个对西欧的作战行动中牢牢把握着制空权,但德国坦克本身的弱点却明显暴lù出来,即:装甲防护xìng不足,火炮威力欠佳。法兰西战役后,希特勒下定决心要强化潘泽尔III型坦克,将原来的37毫米炮改装成50毫米的L-60速shè炮,如果德军在对苏战争前的所有3号坦克都安装了这种炮,那么苏德战争的结局可能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了。
其它武器方面,德国在对苏战争中可以投入的作战飞机只有2400架而无法再增加了,而在法兰西战役中,德国空军投入的作战飞机高达4000架,即便是这样,德国坦克的损毁也达到了50。不难想象以比法兰西战役中投入的战机数量的一半多一点的数量,要想在对付领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的苏联时完成所有的对地面支援任务将是多么的困难和不现实。在反坦克武器方面,德军吸取了法兰西战役中的教训,设计出了威力更强的派克38反坦克炮,这种炮可以在500米的距离内在理想角度下击穿80毫米的装甲板,当然,照比它的老大哥88毫米防空炮还差得远,因为装备了威力强大的88毫米防空炮,理论上可以保证德军遇到任何苏军最新式的坦克都可以将其击毁。
三、德国对苏战争前的军事部署及作战思想
巴尔干战役一结束,德军的装甲部队就开始朝东部进发,与已经在苏德边境就位的部队汇合,对苏作战开始的时间被重新定在6月22日。在其次大规模作战中,德军将75的陆军总兵力投入到东线作战中,共305万人。但是,德国的全民总动员尚未开始。一个原因是,希特勒和陆军大本营过低地估计了苏联可以投入的兵力,他们认为苏联在境内部署了200个师,而实际上苏军在境内一共部署了超过360个师。不过,在法兰西战役中,希特勒尚且储备了45个师的兵力作为总预备队,而在对苏战争前夕,希特勒只储备了15个师的兵力,这表明希特勒在对苏作战的思想准备远远不够,导致后备兵力和某些特需补给严重不足,其中包括他拒绝为德军预备过冬补给的提案,这就产生了两个隐患,如果德军在对苏战争中因为兵力不足而在归定时间内达不到预定目标,则没有足够的兵力可以调集;如果德军在冬季到来之前不能完成对苏作战的决定xìng胜利。
对苏战争前,北非的战事已经开始,墨索里尼为了在德国发动对苏战争前抓住机会让希特勒帮自己解决意大利军队在战场上的不利形势,强烈要求希特勒调两个装甲师前往北非支援。由于即将所要发动的对苏战争,希特勒已经没有多余的jīng力来考虑其它战场的形势,更没有多余物资去支援他的盟友,但是这个盟友还是需要照顾一下的,尽管不情愿,希特勒还是调了两个装甲师前
>>>点击查看《特战佣兵》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