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阚德润所言极是啊!”老臣顾雍此时也站了出来。
“如今与魏蜀双方开战,我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已经无兵可争,防得了魏防不了蜀,防得了蜀就御不住魏,如今前任大都督吕蒙吕子明已经身死,陆逊陆伯言在前方独挑大梁,先前夺荆州之战,我军名将战死重伤者实在不少,已经无将可用啊!与其拼个玉石俱焚,不如与蜀议和,化干戈为玉帛,才能保全我江东啊!”
张昭也在一边称是,孙权一看见他就头疼,因为每有大战,这老小子是第一个跳出来劝说孙权投降的。
每个时代,只要是有战争的,就会有主战派和主和派。比如南宋的岳飞和赵鼎、民国时的杨虎城和何应钦。而秦桧、汪精卫是投降派不是主和派。
当年的赤壁之战前夕面对曹操强大的军事实力,孙权集团内部自然也存在主战派和主和派。主战派以周瑜为首,主和派以张昭为首。两人都是孙策留下的重臣,因此战与和争论得相当激烈。
主和派的理由是曹操实力太强,抵抗没有胜算。不如早点和曹操讲和,避免被兵临城下。这一派的代表以东吴文官之首张昭张子布为首,基本上所有的东吴文臣都统一了意见。
主战派的理由是孙权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利用地形和主场优势和曹操交战,盲目言和结果必然是被曹操吞并。因为此时曹操还没南下。而这一派大多是武将,由周瑜、程普、鲁肃为首。
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其实真理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大多是在江东集团做大做强后加入的江南地方士族,张昭本人虽不是江南人,但在黄巾起义爆发后就润到了扬州,在江浙树大根深。
他们只有维护好江南的和平,才能最大程度保障自己的利益,至于曹操和孙权谁是老板那不重要。《让子弹飞》中刘嘉玲说过:我只想做县长夫人,谁是县长不重要。
而以周瑜为首的主战派大多是跟随孙坚、孙策打江山的合伙人,对孙氏集团有感情和归属感,不愿意寄人篱下。鲁肃是个例外。他加入时孙氏集团已经雄踞一方,但他一直坚定支持周瑜,是个不折不扣的主战派。
而张昭劝主投降,可能也有其他方面的考虑。
张昭在东吴,是受过两次托孤之任的。
第一次是在孙策将死之时,当时孙权只有19岁。孙策先是对孙权一番叮嘱,然后又对张昭说了另一番话,大意是:如果仲谋不堪任大事,那您就自己来干!哪怕是将来我们在江东待不下去了,得回到江西,那也可以。
这个场景,和刘备托孤诸葛亮颇为相似。但细心的筒子一定已经发现了,这里面没有周瑜什么事。甚至于,在孙策死前,周瑜都没能赶回来。并没有什么“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话,孙策就只托孤给了张昭一个人。而周瑜只是在孙策死后,才留在孙权身边,与张昭一起尽心辅佐孙权。又过了几年,孙权的母亲也去世了。《三国志吴书妃嫔传》记载,“(权母吴氏)临薨,引见张昭等,属以后事”。
孙权又一次被托孤给张昭。
托孤这种事,如果不是对对方的能力和品行有绝大信任,是断不会发生滴。
按照曹操当时的统战政策,地方实力派在投靠以后,曹操所给的待遇是相当好的。无论是张绣,还是后来的张鲁,在投靠曹操以后,加官进爵从来都是头一份。而刘琮在降后,则换到了青州继续做刺史。
因此,孙权若是战前请降,其待遇绝不会差。相反,打一仗才倒是有不小的失败危险。当时的曹操如日中天,几乎是战无不胜;而且又控制了朝廷,名望所在,你说你一个地方割据势力,凭什么去和中央军开战呢?此前的袁氏一族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一场仗败过后,整个家族随之覆灭。
在那个时间节点上,投降怎么看都是比开战要更优的选项。揣测张昭的心思,他应当是害怕战败的后果,害怕自己因此而对不起两次托孤之任。至于战胜——那简直是天方夜谭。那是把江东所有男女老少的命运押上去的一场豪赌。
只是结局我们也都晓得了:孙权并没有听他的。而且关键是,赤壁一战,曹操还真的战败了。于是,张昭战前的一切主降,便都成了罪状。这件事也就成了张昭和孙权之间绕不过去的坎。
张昭想要投降的观点无非有三,第一点,曹操立朝廷,挟天子以令不臣。我们作为汉室臣子反抗中央,谋求割据,名不正言不顺。
第二点,曹操新并荆州,获得刘表十万水军,可以顺流而下进攻江东。孙吴没有了长江天险防线,水军陆军又没有把握能打得过曹操十几万大军。
第三点,此时投降,曹操必然会厚待我们。孙氏可以保全一家性命。但是如果赤壁之战打输了,孙吴灭亡,孙权恐怕要被曹操夷三族。
实际上张昭说的很有道理,赤壁之战本就是一种豪赌,孙刘联盟打赢曹操的水陆大军,在战前形势来看是很渺茫的。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中就认为周瑜等人抵抗曹操就是抱着侥幸心理,在《秦汉史》说“然则权之
>>>点击查看《三国:开局重生,我是汉寿亭侯第三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