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那时交州反成负累。但是以战略视角看来也不能够丢弃,因为晋国由南中出兵入侵交趾,一旦晋军在交州立下阵脚,孙皓多线作战所承受压力更大,即便是交州之乱平定以后,仍让吴军不敢轻易撤走,陶璜的部队至晋灭吴之战结束,都没来得及回援。
如此强烈的民族矛盾之下,也不知道孙权到底是怎么联合的交州当地蛮族,竟然能够让他们都来反抗蜀汉!十分奇怪!
其实,原本按照关索的设想,蜀汉接收交州,平定叛乱还是不难的。
在历史上,消灭岭南的割据势力属于难度最低的那一档。
汉灭南越,东吴灭士徽、郭马,宋灭南汉,共和国解放广州都非常轻松。东吴280年凉的,但是279年还能扑灭郭马之乱,当年解放军是腿着跑进了广州城,根本没遇上什么大的战斗,最大的伤亡是敌人撤退之前,把大桥炸了,炸死几千无辜百姓。
统一岭南容易的点,就在于南岭虽然地势险要,但是只要翻过去就是珠江水系,搭着船就可以水陆并进往下走。往下打就容易了。
更要命的是,岭南的政治经济中心广州,正好就在东江、北江、西江的交汇点上。这就意味着岭南以北的军事力量只要多路进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顺流而下,自然而然就可以对珠江三角洲形成三面夹击的态势,岭南割据政权想不凉都难。
更难受的是,岭南虽然南面大海,但是实际上真的要遇上统一战争,岭南的统治集团根本跑不掉!因为珠三角水网密布,从西江和东江顺流而下的敌人可以直插广州以南的东莞,中山,江门。直接给广州包个大馅的饺子。历史上西汉南越国统治者吕嘉,南汉王室想跑都没跑成。解放战争的余汉谋集团没跑远就被大部歼灭了
事实上,历史上长时间割据岭南的政权,
要么是历史上太久远,江西湖南还没有开发比如说西汉南越国,还有的三国士燮。
要么就是中国极度碎片化,连南方都没法统一,支离破碎,再比如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南汉,民国广东政权,国共联合政权。
这个时候,岭南才有长时间割据的可能。甚至可以凭借珠江三角洲肥沃的土壤+一年多熟的水热条件+对外贸易或国外援助获得的外力北伐,统一南方甚至中国。。
否则不用全国大部统一,只要湖南江西整合在一起,岭南的割据势力就到了倒计时,离死不远了。因为这意味着南方政权可以多路大军翻过南岭,顺流而下,会师广州了
秦汉之际,南越王赵佗割据岭南独立,史称南越国。但西汉贾谊出使南越,南越王赵佗则去其帝号,名义上是汉朝藩王,统一于大汉王朝之下。南越王赵佗及其军队,就来自50万南征秦军。这50万南征秦军名义上是征服岭南,实际上是充军流放、发配边疆、不得返回中原的六国流民、亡国贵族《史记》称“以谪谴戍”。这批不服秦朝统治的六国贵族、流民如果留在中原,只会成为秦朝祸乱的根源。50万秦军如果在秦末天下大乱时返回中原,也只会加速秦朝灭亡,所以赵佗只能座看秦汉交替。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国有6000万人口,平均每州近500万人口,而岭南交州只有137万人。
其中:两广39万、越南98万,详见《汉书》。可见其时岭南两广人烟稀薄,两广至少超过一半人口都来自南迁秦军之后。
汉末三国时期,天下大乱,正是割据独立的好时机。但把持岭南军政大权的士燮家族却主动归顺了东吴政权。士燮虽然祖孙七代都是交州广信人(今广西梧州或广东封开),但其祖先却是山东泰安人,为躲避新莽末年的动乱而移居交州。据《三国志》记载,汉末三国时期中原大族为避战乱而南迁交州以百数,皆得士燮妥善安置。这可能就是许多广西人自称来自山东的原因之一。
现在值得庆幸的是,在进入交州之后,还没有发生大规模因为瘴气、水土不服而造成的非战斗减员。
这也多亏了安道全和董奉,早就针对气候给军兵和百姓补充了抵抗瘴气的药物。
当年,据说夏朝一位王,爱吃龙肉,就先假设这件事是真的,就算他吃的不是恐龙,那也应该是一种大型的动物,而现代的北方,最大的动物也不过是牛马骆驼而已。
纣王帝辛的时代,有三千人的战象军团,而河南殷墟妇好墓中也有象牙器的陪葬,在春秋时期,象牙制品还是比较高档但并非稀缺的货色。等到了两汉,象牙就非常珍惜了。侧面的说明了以前的中原的气候,甚至比现在的长江以南的部分北部地区还要“湿热”。
顺便一提,中药中常用的“犀角”,在明代之前非常常用,至少说明宋代或者更早的时代,犀牛都不是东南亚产的,而是产自中国南方。直到后来气候变迁,中国境内的犀牛、大象、“恐龙”,都灭绝了。
本质上瘴气的变化,是地理、医学的认识,和气候的变迁带来的三重,乃至多重因相辅相成的,在一定的人文条件加以催化之下的产物。
而在中医上,瘴气就是一段时间内人对一大部分温
>>>点击查看《三国:开局重生,我是汉寿亭侯第三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