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岱作为东吴的重臣,后期甚至都官至大司马,其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在这次集结蛮族袭击黄忠部队的行动中,他的布置确实让蜀汉的军队有点措手不及。
吕岱这个人,文武兼修,在东吴群臣里面,论体魄,吕岱第一。
他一个江淮人,人到中年,逃难至吴。出仕孙家后,戎马倥偬,跑过益、荆、扬、交诸州,在交州这个传染病密集带待了二十年,又打仗又行政,最后以九十六岁高龄辞世。
相当于活了两个司马师,三个陆绩,一小半姜维。
也就是说从黄巾之乱184年就23了,差7年就能看到蜀国灭亡才死。
用吕岱对比下几个著名人物的生年,曹操155-220,吕岱小他6岁,比他活36年。刘备161-223,吕岱和他同年,比他多活33年。孙权182-252,吕岱比他大21,比他多活4年。
这家伙堪称是后汉三国时代的老王八,属龟的,太能活了!
吕岱的眼看着下面的局势,对于蜀军的强悍战斗力感到震惊,这些交州的蛮族尚武得狠了,素来快意恩仇,打仗不怕死,报起仇来更不怕死,东吴派来的山越人也算是蛮族部队,虽然有一点汉化迹象,但是战斗力也尚可,没想到面对蜀军还是不能有压倒性的优势。
相反的,蜀军在短时间之内能够组成阵势,保护百姓,以粮车组成了车阵来对抗,让蛮族骑兵没有取得想象中的那种优势,这让吕岱极度震惊。
吕岱先前就打听清楚了,蜀军里面统帅是黄忠,黄权为副将,其余的都是蜀军偏将不足为虑,他早就定下计策把黄忠留在了前军,那中军就是黄权在指挥。
“这个黄权黄公衡竟然如此厉害!”吕岱也不禁赞叹黄权的本事。
对于黄权这个人,东吴的了解不深,一来是蜀中的地理原因,在刘璋统治时期也没有和东吴来往过,而来黄权也不怎么显山露水,吕岱唯一知道关于黄权的情报,一个是他和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编撰过《蜀科》,另一个就是参与过汉中之战,担任幕后角色。
于是乎,所有人把黄权当成了一个内政人才,而不是一个军事人才。
实际上,黄权在投效刘备之前是刘璋的主薄,是刘璋比较核心的幕僚。投效刘备没多久之后亦得刘备重用,以护军身份辅佐刘备攻取汉中,汉中之战的谋划都出自黄权,是汉中之战实质上的军事谋划者。单纯论名声和影响力甚至都要高于睚眦必报的法正。
汉中之战中,黄权曾担任护军将军之职,打仗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需要匹配各种军务,比如协调各将领,调配军资和后勤等等,汉中之战,黄权要是继续担任护军,还能“率诸将”,那就不仅说明黄权能够沾上这些军务,黄权还应该可能也许大概是刘备之下的第一人。
所以在汉中之战黄权继续担任护军的情况下,《黄权传》的“皆权本谋”,大概是指黄权全程参与了汉中之战的各种军务。而从官职上来说,护军黄权在汉中之战,所能参与的军务范围,造成的影响,以及战后的功劳,应该也许大概可能>法正这个蜀郡太守、扬武将军。
黄权的谥号为“景”,按照《谥法解》的说法,“景”是上谥。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德行可仰曰景。这几个解释,都比较符合黄权“忠谏于主”“弘雅思量”“筹画有方”的风格。
即便去了魏国,在人才济济的曹魏,黄权也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开府仪同三司的车骑将军。所以,黄权没什么名气是伪命题。应该说这样的名士没有留在蜀汉是一大损失,否则先主托孤,又何须要选李严这样的人入内朝。
要是在蜀汉后期,没有失去黄权这个人才,那局势的变化会很大的。
一是给诸葛亮省了不少力气。二是影响了北伐成败。
如果黄权、李严都在,那么以黄权的品格、身份、能力,刘备的托孤很可能是以诸葛亮为首,黄权、李严并辅,或者诸葛亮>黄权>李严,这么一个顺序。
守江州,御东吴的重任应该会交给带过水军,又比李严更懂兵法,有实绩的黄权。而黄权的本领一定会让孙权无机可乘,当然李严干的也不错。
而李严会被放在南中、汉中的任一处,磨资历+锻炼,同时在诸葛亮、黄权出征时前往替补。
这样的三角形,无疑会使汉国政权更为稳固。
先说省力气的部分,如果李严的确去了南中,那么东吴在南中的破坏行动效果就要打折扣。如果去了汉中,那么汉中的开发治理上,诸葛亮无疑可以少花些精力。毕竟李严的本事也在那里摆着呢,不是废物。
而黄权在江州,既不必担心他会冒险攻荆州,也不怕他会防不住陆逊、朱然。
而且黄权是个极为持重,又不大争夺名利之人,他一个二把手都这样了,李严就很难飘起来。
至于勾搭孟达,诸葛亮、黄权也都能做,李严不是必须。因为曹叡才是最大助攻者。
而即使南中仍如本时空那般大乱,那么有黄
>>>点击查看《三国:开局重生,我是汉寿亭侯第三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