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大儿子小儿子在别处的田地,他带着几名孙子。
耧车的原理很简单,使用的原理也很简单,属于一目了然,少年们都看的明白。
和最初的三脚耧车不同。
最新一代的七脚耧车,耧铧部件已经替代成了精铁,十分的锋利和坚固,深深的插入泥土中。
老汉检查没有问题,这才放心的喊着口令。
两头老黄牛被“二牛抬杠”固定在一个水平,听到身后主人的吆喝,忠厚的走起来。
不是什么牛都可以当耕牛的。
必须是从小跟着老牛下田的小牛,从小习惯和听明白各色各样的口令,这样的牛长大后,才能成为农民的好帮手。
“前仓这里放种子。”
“后仓控制下种。”
同样。
老汉教着他的孙辈们。
这些少年们长大后,将会成为优秀的继承者。
“你们看看挡板的位置,这个宽度最合适,大了种子下的太快,小了种子又下的太慢。”
“还有这个耧蛋。”
老汉指着七脚耧车后仓与耧脚的连接处,悬挂的圆圆的一块圆球,正在不停的摇摆。
“耧车前进的时候,你们要记得留意这耧蛋。”
“耧蛋不停的摇晃,就能均匀的分拨种子。”
老汉现场教学。
孩子们不敢不听,否则回家要挨打。
少年们总归是喜欢闹的,吵着要从祖父手中接过耧车,老汉骂归骂,但还是把宝贵的耧车交给了孙儿们。
几个半大小子差点把耧车拆了,气的老汉在一旁大骂。
农村的孩子习惯了要干活。
少年人的天性很快被压下下来。
祖孙五人。
在老汉的带领下,总算是顺利的完成了农活。
几名孩子轮流去田埂上照看小弟弟和小妹妹,树荫下还有两个摇篮。
他们虽然不是一个爹妈生的。
但是他们有一个祖父。
中午。
两名妇孺端着篮子,送来了饭食,以及带来的水壶,重新往茶缸里灌满了茶水。
老汉在田埂上吆喝一声。
不久从别处赶来了两个汉子。
树荫下。
一大家子人吃着中午的午饭,吃完了饭,他们也不回家,就在树荫下眯一会。
孩子们不愿意睡觉,早就跑的不见了踪影。
两名媳妇抱着婴儿转过身哺乳,边说着悄悄话。
老汉走到远处,不知不觉来到了高处的水渠。
一望无际的平原。
微风拂动。
老汉坐在水渠上,望着天际,露出浑浊的眼神,双手搭在膝盖上。
老汉的双手满是茧。
有农具磨出来的,还有兵器磨出来的,老汉可以分出来。
“爹!”
“爹!”
远处传来了叫喊声。
原来是睡了一觉醒来,发现爹不见了的汉子们,急忙到处找人。
老汉从梦中惊醒。
他做了一个梦咧。
梦里见到了祖父,见到了父亲。
老汉得意的告诉祖父和父亲,自己生了三个儿子,两个闺女。
闺女都嫁人了。
小儿子去当兵,大儿子和二儿子留在家里种地,除了小儿子还没娶上媳妇,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娶了媳妇。
他的孙子孙女已经有了七个,加上外孙和外孙女那就有十几个了,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家有一百亩田。
起了新楼房。
他还想好了。
一家人辛苦几年,然后再去贷款,他要为老大老二老三各修一套楼房。
就在他们新家的周围。
父亲和祖父被惊呆了。
祖父和父亲再也不会被饿死了。
以后他年年都为他们烧许多纸钱。
祖父和父亲都夸他有出息。
老汉被远处的叫声惊醒,嘴角还留着微笑,连忙擦了把口水,起身回去。
随圣人打仗。
他这辈子不亏。
有了小王爷。
他这辈子没有遗憾。
……
过了几日。
片井长终于喊去各家的当家人去开会。
“这是新一套的课本,家家孩子都要去认字啊。”
社学并没有取消。
十片为一区。
每区都要有学房,学房很简单,每家军户的孩子都要认得字,懂算数,学历史。
一区就是八十户,总有不少人认得字的。
实在不行还有片井长。
农闲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去读书。
课本是免费的,由都司衙门发给各地的卫司衙门,然后片井长去卫司衙门带
>>>点击查看《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