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后的咳嗽,是小儿夭折的元凶之一,而生姜汁热服,对小儿风寒与咳嗽有奇效。
古人很早就有了发现,但是太多的方子,以及消息的落后性,并没有让生姜汁治疗风寒推广到全国,毕竟大夫们没有经历过统一的培训。
金州的医学就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并且制定统一的标准。
《医学宝典》问世后,成为了统一的治病方案。
那么。
《医学宝典》中的治疗方案,自然需要最有效的方子,需要金州的医学馆一张一张的去研究和尝试。
从治疗痢疾,到治疗外伤。
从缝合到麻药。
从接骨到割除。
很多有用的治疗方案从古方中找了出来。
例如大蒜。
大蒜有优良的杀菌消炎作用,人们逐渐发现了大蒜的神奇功效,有了驱邪的民谣。
可以说是古代最好的抗生素。
又例如生姜。
后世的感冒是小事情,可在古代是要人命的,更不提小儿的生活习惯,极容易伤风感冒,而生姜汁无异于是最好的感冒特效药。
《伤寒杂病论》中曾经多次出现桂枝汤,在患有风寒的时候,病人的身体会出汗,并且会有冷的感觉,同时鼻塞干呕,可以服用桂枝汤进行治疗。
而该种汤汁的主要成分是,芍药、桂枝、大枣和生姜,得风寒病的时候能够发热,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而在古时候的一些文献当中记载也有麻黄汤,当出现头疼脑热,身体腰痛骨节痛等等,可以选择用麻黄汤进行治疗,如果说出现腰酸背痛,但没有出汗的感觉时,更应服用此药,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虽说这两种药物都是治疗风寒感冒的,但是却不能够随便使用,因为两者使用的方法是有一定的区分的。
对于伤风时出汗和没出汗的用法是不一样的,除了这一个以外还要注意季节使用。
新一版的《医学宝典》出版。
在旧版上多了十几个科目,以及替换了部分,症状所用方案中更有效的法子。
整个流程并不高深。
收集药方,检查效果,长期追踪,对比同类方子,选择最优异的治疗方案。
技术报的内容,让朱高炽有了信心。
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郁新,兵部尚书金忠,内阁解缙等,来到文华殿,讨论北平的试点改革。
“北平的学校,医馆,讼行需要统一考核,通过后获得了名帖,才能有资格教书和治人。”
“还有北平行省各衙门的差吏,以后由省府统一考核招收分配,不允许衙门自行招募。”
朱高炽与众人讨论细节。
在他的规划中,县以下的衙门,没有权利进人,只有州府衙门才有资格进行考核。
“与科举一样,地方上进行初考,通过后到省府进行府考,考过了府考,由省府统一安排工作,和中华重工用人制度一样,施行八级三等制度。”
中华重工施行八级三等用人制度已经好几年了,有了成熟的方案可以借鉴,并不是陌生的事物。
中华重工的大掌柜高珍也在,向官员们介绍详细的情况。
等高珍说完,官员们才开始讨论。
有人充满了担忧。
“吏员名正言顺了,再也不是编外人员,恐怕地方衙门的支出会增加不少。”
“我认为理当如此。”解缙说道:“朝廷不给他们工钱,他们自己想办法上下其手,不是朝廷出钱,就是百姓出钱,总归都是百姓出钱。”
“还有科举考出来的吏员更好,即避免了滥竽充数,又能提高吏员的素质,有了更好的管理,相信效率上也会截然不同。”
最后没有人在拒绝。
说穿了就是朝廷有钱了,能供养的起官吏阶层,自然阻力就变小了,没有什么高深的说法。
包括医学馆也是如此。
同样的看病,人们以后只会去越来越大的医馆,倒逼那些民间的诊馆大夫主动去进修,成为医馆的坐诊大夫。
看病的人没有变,治病的人也没有变,变的是治疗水平的提升,活下来的病患越来越多。
其余行业是一样的道理。
这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
经济水平提高了,各类的需求就变大了,人们出得起钱,各个行业就能逐渐规模化,规模化促进了更好效率的诞生。
因此叫做经济水平决定上层建筑。
中华文明也是如此。
生产力比其余文明发达,因此经济远高于周边,促进了各行各业的繁荣。
就像中国古代社会达到的高度,医药的分离,医馆大夫看病,药铺负责卖药。
如今随着工业化的扩张,有了更先进的生产力,许多社会方面自然而然的发生变化。
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道理。
而如今。
药行的商人们发
>>>点击查看《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