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就是有形的物质的都是实物,就是器。而实物之上有客观规律的存在,所以形而上谓之道。”
曹端说到这里,停顿了片刻。
朱高炽露出好奇的眼神。
曹端犹豫了一会,然后说道:“太子殿下喜欢复古,虽然有些道理,其实古代对当下大明学术界的世界观和物质观的问题并没有深入研究。”
“基础是很唯物,但也就是碰了一下就没有深入了,如孔子所言六合以外存而不论,未知生焉知死等。其实是承认有客观规律的存在,但不去想它了。”
朱高炽不以为意。
他当然知道古代的研究水平,肯定没有后世的高度,但是要考虑历史的局限性,他更看重的是发展,不光是经济的发展,以及思想的发展。
不过这些事情,没必要与曹端详细辩论,因为自己并不打算与曹端进行深度的讨论优劣,而是了解当下大明学术的发展水平高度。
每个人的思想不可能完美契合,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言求同存异,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曹端见太子殿下没有反驳,松了口气后,继续说道:“不过宋朝时期,学术有了大进步,这一块上宋代理学的兴起在补全,这是宋代理学吸收了佛家思想的基础上补全的。”
“其实现在大明的新学和理学内核有些相似,认为天有常有理有规律,需要格物致知。”
“新学和理学的区别在哪呢?”
“在下认为新学也认同世界有客观规律,六合之外是道。但新学认为人有良知,良知不是良心,而是人接触到事物最开始的想法。”
“新学里面认为那一点想法是最合道,最符合客观规律,也是最纯真的。”
“比如在下听到赵将军在四川杀人过激的时候,在下心里是很同情而且很忿怒的。那就是在下最初的良知,但后来想想惹不起赵将军啊,在下赶紧不吭声了,那就是在下后面的做法。”
“良知什么呢?良知这是在下的初心,要不忘初心,牢记真理。”
“所以说新学的要求是先致良知,再格物致知。而理学认为是灭人欲,存天理。”
“其实这里的人欲和良知都是哲学概念,人欲不是人的七情六欲,良知也不是良心。而是人的思维和想法,还有世界观。”
“在宋代哲学里面,首先得承认有理的存在,也就客观规律。”
“怎么实现符合客观规律呢?”
“符合是我们古代追求的一种境界,也就是使我们的认知,日常生活的行为都符合客观规律,用古话说就是:不在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让我们的思维行为都符合规律,所以说理学新学的不同,在于理学应认为应该从零开始直接追求真理,而新学认为,人有最初的良知,应该以良知为基础,追求真理。”
“啪啪啪。”
朱高炽忍不住鼓掌。
人想要做自己喜欢做的的事情,无论是解放天性,又或者特立独行,更甚至反思种种,首先是以良知为基础,有了这个基础,社会才能不停的进步。
其实曹端说举的新学,已经与明中后期的心学类同。
近代的文人翻译亚里士多德的名著,形而上学就是参照这里来的,用了这个名字。
后世一直以来翻译国外经典典籍的思路,有套用中国古代典籍的传统,为了追求古今统一,所以名词也会沿用回古代的词语。
例如国家,新闻等等词汇,同样是古代的词汇,最后导致人们谈起这些词汇,仿佛是西方带来的。
又如皇太极。
如果以太极取名,那老奴其余的儿子名字也会不同,只不过是音译而已,采用的美好在字眼。
宋亡最可惜的是,宋朝的文明成果,特别是思想上的没有被继承者继承下来,抢夺了再多的财富,终归有花完的那天,只有文明成果才是最宝贵的。
朱元璋文韬武略,可惜朱元璋毕竟是元末生人,没有接受过宋朝思想高度的熏陶,所以虽然制定了许多好的政策,可是缺点也很多。
那么自己呢。
自己毕竟受后世的影响,同样没有彻底认可古代的成就,以后世的观念来引导十五世纪的大明,实在是浪费了中华文明的底蕴。
中华文明最大的底蕴是什么?
辐射天下的影响力。
天下说。
天下共主。
君是天下之君,而非一国之君。天下之君称帝,一国之君称王。
曹端得到了太子殿下的支持,开始在京城讲学,大剧院里讲学的曹端,一票难求,场场都坐满了来听新学的观众们。
宗主国、宣慰司、宣抚司、亲藩属国、外藩属国。
很快成为了朝廷的议论,人们把高丽,倭国,琉球,老挝,八百大缅等王国和地区用来探讨,结合太祖皇帝的宗藩体系。
“最初的时候,许多的地方无法自给自足,必须依赖外部的物资,而太祖皇帝利
>>>点击查看《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