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巴、钠扎包括文永姗都聊了几句,接着陈思成谈起了市场变化:“我们现在做电影,不得不改变!
因为整个宏观经济的下降,人们手里没钱了,最小的影响也都意味着观影频次的降低。
以前可能一个普通人一年看五部八部电影,现在可能就看一部两部,所以为什么看这部电影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以前观众看完一些烂片,出来骂两句就过去了。
现在不会,现在大家的消费积极性非常低,对烂片的容忍度也很低。
所以我觉得未来可能口碑才是最重要的,可能只有‘自来水’,这个唯一的途径更能让观众走进影院。纯靠宣传把观众拉进电影院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未来的好电影得靠‘自来水’人传人,毕竟现在不是那种盲目消费的时候了。”
“良哥赞成这种观点吗?”
“当然!”沈良点头:“事实上,我可以分析一下原因:一个行业,成了血脉继承制后,它的衰落也是注定的!我们这个行业太多二代了,行业的核心资源被当成血脉+小圈子传承的时候,普通人自然没有出头之日。
但这帮继承了父辈资源的艺二代们,完全不具备接住资源的才华,阵痛期就出现了。这个阵痛期的代价也许就是让一部分观众,再也没有进电影院的习惯。”
沈良接着补充一句:“我永远记得一句话,是任天堂创始人山内溥说过的,游戏不是生活必需品,做不到有趣,就连白送都没人要!所有文娱行业的产品都是一个道理,电影不够有趣,不收钱,都没人愿意看!”
……
业内很多人说电影不好卖了,但,营销公司一年比一年活得好!
大家都把钱投入到营销上去了。
然后就变成了“电影方寄希望于营销公司骗金主,金主寄希望于营销公司骗观众掏钱,营销公司反手骗金主和电影方以为观众掏钱全靠他们,结果观众不吃他们这一套了”…
当然,《消失的她》还不错…
这电影很陈思成,玩梗+绑定社会议题+悬疑外壳。
不是强悬疑片,也没有想要炫技征服观众,完完全全是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服务的,而做到这点是需要很强的心理洞察和技术操作上的能力的。
观众看的时候全程很舒服的跟着剧情走,一点都不会云里雾里,悬念恰到好处的维持在“呼之欲出”“恍然大悟”交替出现的程度。
当然,这电影不太可能拿到高分!
陈思成太踏马俗了!
担心观众看不懂不理解,闪回又闪回,所有来龙去脉都要一清二楚地拍给观众,连女孩们的童年友谊都不例外,生怕观众多动一点点脑筋,或发散一些思绪,甚至不惜破坏电影的叙事节奏。
——主打一个生怕观众看不懂,虽然已经暗示很多了但是就是要花镜头再解释一遍!
因为观众稍微一思考,就会发现这其中充满了不对劲,逻辑千疮百孔,一切都建立在脆弱的沙砾之上。
最典型的:开篇是遍寻不到一张老婆的照片,最后却是女主角一到警局门口,就看到硕大的寻人启事!
集合些吸引眼球的社会案件,掺杂点反婚反育、两性对立,最后用girls help girls升华主题,拍得还格外通俗易懂。
至于梵高和星空什么的,其实更能说明陈思诚电影的底色,他太懂如何让观众自我感受良好,有种读着《故事会》却仿佛在轻抚《追忆似水年华》的陶醉。
故作深刻的表达,掺和着霸总叙事,用一种无形的张力网罗普通观众…
其实,有时候想想,这个真有可能是短视频时代电影的发展方向:节奏和反转让人觉得爽就足够了!
……
“何非是渣男…我不是啊…你们看完电影不要骂我…”
路演第一场,沈良面对一堆观众,开口道:“大家要注意区分角色还有现实…我是好人,我叫沈良,不叫何非!”
陈思成嘿嘿一笑:“认怂了?”
“肯定得认怂,我也没想到我演的那么可恶…”
“那…良哥,你是怎么把握何非这个角色的?”
“…找到角色的人物、情感逻辑线…先说一下哦,我说的是何非,”沈良解释:“他是一个赌狗,B站有个up叫戒社,他的直播内容是接收赌狗的投稿,听他们的故事。
其中最炸裂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赌狗在网络上欠了八万块钱,无力偿还,他原本不敢告诉家里人,害怕父母因此责备他,但是就在这时候他的妈妈生病了,爸爸去照顾妈妈无暇顾及他,之后妈妈很快去世了,给他留下了十万元的保险金。
对此这位赌狗是这么写的:
“在没人管的情况下我越借越多,大概借了8万多,靠自己还不上了,但是也巧,妈妈在年底去世了,保险金有10万块”
“但是也巧,妈妈死了,我收到了10万块。”
“我演何非的时候
>>>点击查看《我没想做演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