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版的类脑曾被怀疑是“杀人凶手”,好多年前就有传闻它已被销毁,怎么会在一栋商业办公楼里?同事善意地提醒我,公司背后的最大持股也是闻氏集团,并用老话嘱咐:
好奇心害死猫。
后来的某天下午,闲得无聊的上级在巡查办公室时和我聊了几句。他告诉我,初始版“类脑”就在办公室的下一层。我只好用惊讶的眼神表示“我在听,我好奇,请继续”。
他一脸神秘地问;“你知道‘6.8’事件吗?”
这还用问?12名科研人员非正常死亡于同一天,至今尚无定论。
“那些人都是。”他指指地板,又比了比自己的脖子,然后小声说;“就关在下面,听说,是政府放这‘坐牢’的。”
听起来和“我在这里上班”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我还是故作惊讶;“十二起谋杀事件?就因死者全是类脑的科研人员?这就怀疑是类脑了?”
上级很满意我的反应,赶紧说道:“虽然至今没个定论,但越没证据就越说明凶手是‘类脑’!”
“它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瞟了一眼屏幕下方,再聊5分钟就能下班了。
上级反而一脸认真地问:“你刚才说的它是什么?”
我又一副“惊异”;“当然是指‘类脑’,我们不是一直在聊吗?”
他愈发较真;“我知道是指‘类脑’。我的意思是,你用的代词是哪个‘TA’,代表事物的,还是代表人的?”
我没有回答,但在停顿几秒后适宜表达“恍然大悟”的样子。
上级满意地点点头,起身要走时又严肃叮嘱我;“这些事不要和其他人讨论,也不要发到网上。
“五联都没定论,这是敏感话题,尤其对于我们这样的公司。”
纯粹是废话。但我还是认真点头,只要再坐两分钟就能下班了。
五联是“五洲联合体”的简称,他们集中各国资源,协调各国合作,最终促成“类脑计划”。在当时,含义不明的“类脑计划”用了相当夸张的科研经费,人才和时间投入更是无法计入成本。很多人嘲讽其“科研成果”只是给电脑“升级换代”。
类脑是哪一年研制成功的,我也不记得了。似乎新闻也没怎么报告,连“左脚穿右鞋”都能上的热搜,“电子大脑”能趴在热搜底端实属不易,而且没太多人在意上热搜的词条是一种“误读”。
直到第二年春天,“体外模拟神经信号成功与人脑产生交互”--类似含义的不同字符冲上世界各地的热搜,吐槽五联浪费资源的人才堪堪闭嘴。
那个春天是迄今为止最热闹的春天。我还记得,市中心的各电子产品专卖店都撤下所有商品,只在空荡荡中投屏相同的一句话:
世界包罗万象,人类更新世界。
类脑延伸出的技术在医疗、电子信息技术、材料领域等迅速开枝散叶,一系列成果振奋人心。那段时间,各大社交媒体上的热搜都是前沿科技与无尽想象的结合。
最妙的是,有些今天的设想,明天或许就会实现,然后再登热搜。
当时的五联轮职主席盛赞“开启文明新篇章的12名类脑科研人员”:
如果说踏上月球的那一步让人类进入宇宙,那么类脑的成功让人类终于看清自己。
听上去不像夸赞,但在当时很应景。
在全世界媒体想起,该“好奇”这12名科研人员的心路历程时,他们争先恐后地在五联官网上留言,要求举行“新闻发布会”。第二天清晨,突变为黑白灰三色的五联官网以“十分沉重的心情”宣布举行“十分沉痛的新闻发布会”:
哀悼12名不幸死亡的类脑科研人员。
世界各地的直播间中,这扬“新闻发布会”的留言区相当嘈杂。谁都会好奇“真相”,毕竟12名科研人员非正常死在同一天实在太诡异。
但发言人只列举科研人员的“艰辛历程”与“不幸”,顺便安慰家属,再次“沉痛哀悼”后表示“严肃追查”--所有提问得到回复差不多就这样。
发布会不过1小时就结束了,而后续积极调查直到现在都没公布有无进展或任何定论。
各种甚嚣尘上的猜测在网上疯传:“外星文明封锁地球科技”、“阴暗势力企图垄断类脑相关科技”、“极端人类主义者”等。匪夷所思的是,有一个传闻并未在网上流传太广却也深入人心:
12名科研人员是被他们的科研成果“类脑”谋杀的。
支持该观点的唯一“证据”可以说相关,也可说毫不相关:在五联官网公布的例行会题中,人们找到多年前就有的议题--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问题讨论:是否赋予人工智能以“自我意识”。
网页仅显示有议题,但没公布会议内容。
离奇的惨剧虽沉痛,但未阻止科技通过市扬进一步流入千家万户。同一年秋,“体外神经系统”已植入移动终端,通过类似无线蓝牙耳机的穿戴设备就可实现人们向往已久的
>>>点击查看《类脑》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