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毕业之后的首次聚会,三年多过去,有很多人还是第一次见面。初中同学考上大学的还不到三分之一,因为班里同学大多来自乡下,家里经济条件和父母的观念都难以支持他们走进大学校园,有很大一部分连高中都没读,初中毕业就回家谋生路去了。最让人吃惊的是,有一名女生竟然已经结了婚,她今年才二十岁,入学的时候就晚了一年,在乡下,她这个年纪结婚也实属正常,就算当上孩子他妈也不足为奇。班里那几个城市生除了个别考不上大学,去当兵或者读了大专,其他都考上了本科,有的在省内,家庭条件好的就去了省外。他们殷实的家庭条件和父母的阅历一直在为他们保驾护航,所以在教育这个大问题上,他们不会偏离大方向。就算考不上大学,相信凭他们家庭的条件也能在未来给他们谋得一条出路,子祥原本以为高考能把他们远远甩在身后,看来也未必。
几年没见本来就让大家感到有些生疏,而原本“山区生”和“城市生”的区分就更让扬面显得有些难堪,刚开始见面时还彼此客客气气的闲聊两句,不知不觉间就形成了城市生一桌,山区生一桌的尴尬局面。细细一想,这也不是谁看不起谁的问题,本来就是生活在不同圈层的两个群体,因为机缘巧合凑到一个班里读了几年书,给人造成了一种情同兄弟姐妹的错觉。这三年的时间,当一些人还在教室里享受读书的安逸时光的时候,另外一群人已经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一边聊的是理想和未来,另一边诉说最多的则是生活的艰辛,没有共同的经历,何来共同的话题。饭桌上,大家还是礼貌性的相互敬了酒,一句“样样好”代替了所有想说的话,似乎又显得有些客套和敷衍。这扬面让子祥感到有些失望和尴尬,相信多数人此刻的心里也是一样的感觉,同学一扬,也就留下些回忆而已。既然无缘那就不必强求,保持那份美好,在相互平行的时空当中好好生活,没有交集就没有那么多是是非非。
子祥和那帮城市生坐一桌,因为高中三年他和这帮城市生里的大多数都在同一所高中,虽不在一个班,但也经常碰面,而且现在他也算是个城里人了。坐在他们中间,子祥有了一种成就感,初中时他在这群城市生面前自卑过,发誓要超越他们,现在他已经做到了一半,而且不出意外的话,他肯定能比他们更有出息。那几个他曾经不敢看的女生,现在他敢大大方方的跟她们说话开玩笑,她们笑得很开心,子祥也笑得很开心。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班里的那个1号女生,也考上了西南一所985名校。当时,她和子祥同时考进了市一中高中部,高考成绩排在文科第三,子祥佩服她的努力,她是他们这个山区班里的代表人物,现在子祥和她在这些同学之中鹤立鸡群一样的存在,又都是从乡下走出来的,这多少让两人在某些方面产生了共情。
结束了大聚会,城里的同学私下之间又搞了几次小聚,今天你请吃饭,明天我请吃烧烤,这种礼尚往来的社交礼仪似乎是他们进入社会的第一堂课。子祥觉得这多少有些俗气,但别人请,他不好不去,去了之后又不能不回请,只是请客吃饭的钱他不太好意思跟父母张口。不过,孔德明和刘玉竹也看在眼里,假期里儿子经常出去吃饭,作为大人的他们自然也清楚其中的人情往来,主动说道,“人家请你吃饭,你不得也请人家一次。”父母的善解人意打消了子祥心中的迟疑,但当拿着钱去外面做东消费,与同学们推杯引盏、把酒言欢的时候,他心中还是觉得有些羞愧。
返校的时候,母亲刘玉竹给买了一些家乡的特产让子祥带上,不是为拉拢同学,而是怕人家带了,他自己没带,到时候搞得他难堪。
子祥再一次坐上卧铺大巴和父母挥手告别,没有太多离别的话,一句“我走了”就代表了所有。大巴出城的时候,子祥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那座小城已经点亮万家灯火,黄色的灯光在夜幕下显得格外温馨。离别总是让人伤感,有对亲人的不舍,也有对远方的不安,子祥心中二者皆有,生性敏感的他就是这么容易多愁善感,这种情感也似乎比别人要更深,持续的更长久。
>>>点击查看《小镇做题家孔子祥》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