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他们心里怎么想,愿意不愿意,赵兴这是阳谋,他们都必须往里跳。
对于官员来说,名声胜过一切。
一时间,早朝成了募捐大会。
不过这些官员也有分寸,全部按照各自品级而捐。
不是没人想着多捐一点,哪怕这是赵兴的算计,但是石碑却是实打实的。
花点钱就能把名字刻在宫门口的石碑上,自然有人愿意多花点钱让自己的名字更高一些。
可是一旦这么做,就会得罪很多人,只能作罢。
赵兴粗略估算了一下,但是朝堂之上文武百官捐赠的钱财,就有数百万两。
等早朝结束,消息传开,那些没有参加早朝资格的官员也会跟着捐赠。
汴京城内大小官员数千人,要是全部捐赠下来,怕是不下于五百万两。
加上那些商人捐赠的,这些钱财完全足够赈灾所用了,说不定还有剩余。
赵兴感叹这些官员富裕的同时,突然想到了明末的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求爷爷告奶奶,求那些大臣捐赠钱财,用作抵御李建成。
结果满朝文武一共捐赠的二十万两银子。
但是当李建成打入北平,查抄官员财产,却查抄出白银七千万两。
要知道这些还只是现银,什么古董字画田庄铺子这些都没计算呢。
甚至有人说,若是崇祯皇帝能够狠下心来,把那些官员全给抄家,大明根本不会灭亡。
赵兴现在就有种把这些官员给抄家的冲动。
不过这个想法刚一出来,就被赵兴给死死按住了。
这种说法过于极端了,崇祯皇帝真要那么做,怕是不等李自成打进来,百官就连联合造反弄死他了。
不管如何,能够从这些官员手里弄出一笔钱来,赵兴心情还是十分爽的。
父皇以身作则,崇尚节俭,结果省了一辈子,有什么用?
这些官员就算不奢靡,钱还能给朝廷不成?
现在逼的他们明明心疼的要死,还不得不掏出一笔钱来,也算是为了父皇出气了。
赵兴说了一些场面话,边宣布早朝结束了。
“三水,按照早朝之上的名单各捐赠数目,天亮后就名人在宫外左边的石碑上雕刻,那些商人的先别雕刻。”赵兴吩咐道。
商人之所以不雕刻,是赵兴留给他们再次捐赠的时间。
整顿互市和市舶司是大棒,勒石记功则是甜枣。
对于那些商人来说,这颗甜枣简直就是蜜做的。
商人地位一直低下,哪怕大宋不抑商,商人的地位比工农高了,但是长久养成的观念还是存在着。
对于商人来说,花点钱就能把自己名字雕刻在皇宫门口的石碑上,有的是商人愿意。
才捐赠五千两,太便宜他们了。
之前要不是要隐瞒勒石记功的事,同时拿商人来逼迫百官捐赠,他就让盛长松直接跟那些商人摊牌了。
到时候直接拍卖名额,怕是得到的钱财更多。
“是!”三水也不多问,应了一声匆匆而去。
…………
赵兴所想不错,那些商人被逼着捐了五千两银子,心里都很不爽。
但是随着早朝结束,赵兴特意安排人宣传,汴京的商人都知道了捐赠过钱财的商人,官家会让人将其名字刻在宫门外的石碑上。
得知这个消息后,许多商人都找到了盛长松,明里暗里试探,怎么才能把自己名字刻的高一点,显眼一点。
盛长松有了赵兴的指示,直接告诉这些人,捐赠的最多的一部分人,会把其名字刻在前列,且前三十名,名字会比别人更大一些。
若是以粮食支付,哪怕总价值略有不如,也能排在前列。 赵兴这么做也是没办法,这些商人有钱了,最喜欢干的就是置办田地。
个个有钱的同时也是比较大的地主。
手里有不少的粮食。
因为有赵兴的威胁在,他们倒是不敢涨价,可是却惜售粮食。
朝廷大肆收购粮食,商人又惜售,导致粮价上涨了许多。
这并不是恶意哄抬,而是市场所导致的。
对此,赵兴也没有办法。
人家有粮不卖,总不能治罪吧。
但是江州那边情况比赵兴想的还要严重,缺少大量的粮食,朝廷继续收购下去,各地粮价上涨,苦的还是各地百姓。
这么做也是逼迫那些富商多捐献粮食。
那些富商一听,根本没有犹豫,许多人为了名字排在前面,把家中存粮多余的都给捐献了出来。
钱财对于他们来说,若说只是数字,有些夸大了,但是这玩意根本不缺。
相比较钱,他们更想要的是社会地位的提升。
名字刻在宫门口的石碑上,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
石碑那么大,捐赠的人又多,不大一点,
>>>点击查看《知否:我是皇太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