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恐有待商榷,虽兵者诡道也。然亦当光明正大击败之。王子越乃越国名将,若吾吴军生擒之,则军中士气大涨,此后吾军乘胜追击,伐越大业可成。”孙武语气铿锵有力。
他的话语所传达出来的意思已经再清晰不过了,派遣刺客去行刺敌国的大将这种行为,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是正人君子会采取的手段。即便最终真的能够顺利地将王浩铲除,但这样做并不能够起到鼓舞己方军队士气的作用。
这里面还有另一层深意需要考虑进去:要知道,除去王浩这位越国新一代军中的核心人物——堪称“中流砥柱”一般的存在之外,像诸稽郢和灵姑浮等将领同样也是越军当中极为出色且得力的战将。而且,这几人与王浩向来交情深厚。
倘若有一天王浩不幸遭受到来自吴国一方的暗杀而身亡,那么可以想见的是,他们绝对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袖手旁观。届时,整个越军必然会因为此事而同仇敌忾起来,正所谓“哀兵必胜”。
如此一来,越军内部可谓是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每一名士兵皆怀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这样的精神状态必然会使得越军的整体战斗力得到大幅提升。
而这一情况对于吴国即将展开的对越国的大规模征讨军事行动而言,无疑将带来巨大且极为不利的影响。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阖闾和伍子胥对此却持有不同看法,他们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在他们眼中,王浩这个人固然有些真才实学和能力,但要说他对于整个越国以及越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那实在是言过其实。
尽管王浩自身确实具备一定的本领,但远未达到能够主宰越国朝廷决策的程度。
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阖闾和伍子胥心里都很清楚,王浩之所以能够在越国如鱼得水、声名鹊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得益于老越王允常对他的格外赏识和器重。
若要讲得再直接一些,那就不得不提及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王浩“睡服”了老越王允常的大女儿,他阖闾的前儿媳、越国的长公主这个“克夫”的寡妇。也正因如此,王浩才能在越国获得如此多的机遇和资源,并逐渐崭露头角。
然而时至今日,允常已然驾鹤西去,越国的王座易主,换成了与王浩关系不睦的勾践。这勾践绝非善茬,他对王浩的不满由来已久,倘若吴国那边派人将王浩暗中除掉,只怕勾践会高兴得连睡觉都会笑醒过来。
且说这越国的朝堂之上,亦非风平浪静之地。想当初,王浩成功平定了越军在固陵的叛乱,但在此过程中却重伤了越国的大将莫不邪。而这莫不邪,乃是越国大将军石买的心腹爱将。
就在去年的时候,石买连同其党羽——行人 大夫曳庸,唆使莫不邪率领固陵的越军趁着楚昭王熊轸和越国的长公主姒瑾会面之际,悍然发动宫廷政变。
这场变故之惨烈,以至于最终不得不诛杀莫不邪以平息事态,并且还将石买与曳庸二人打入天牢囚禁起来。如此一来,王浩算是彻彻底底地把他们及其一众党羽给得罪透了。
最为糟糕的是,勾践这个糊涂蛋简直就是被猪油蒙住了心智。他刚刚坐上越王宝座,便迫不及待地将石买和曳庸从那暗无天日的天牢之中放了出来。
他似乎全然忘却了究竟是谁曾绞尽脑汁地助他登上这至高无上的宝座,又有哪些人曾处心积虑地百般阻挠他君临天下。
“长卿何故多虑如斯?君所虑者亦并非全无道理。既如此,吾等可分两路齐头并进,确保诛除王子越此小贼也。一则命阏逢率天干杀手埋伏于槜李北部与吾国毗邻处。二则令展如之侄展辰率精兵数千藏身于彭蠡水泽畔,此二处乃楚归越必经之路,谅王子越插翅难飞也。”阖闾正色道。
“大王所虑者甚详,老辰以为此计可行。长卿以为如何?”伍子胥打哈哈道。
大家都是老朋友了嘛,早在伍子胥还在楚国时期,孙武为齐使出使楚国,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好友。后来两人都在各自国内遭难,最终逃到了吴国,孙武受阖闾重用,伍子胥也出了不少力。
在伍子胥看来,压根儿没必要为了些许小事而坏了哥们之间的情分。故此,提出了这么一个自认为两全其美的办法缓解分歧。
“既大王与子胥皆如是说,便依策行事。然此事干系甚大,务必一招制敌,如若不然,打草惊蛇,后患无穷也。”孙武见阖闾、好友伍子胥都这么说,只好见好就收,他又郑重补充道。
随后,阖闾心急如焚地趁着夜色,秘密召集了阏蓬前来商议要事。原来,阏蓬在上一次被派遣前往彭城追踪王浩和公输姜的时候,尽管竭尽全力,但最终还是棋差一招,慢人一步。
当阏蓬率领着众多天干杀手一路风驰电掣般追到彭城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瞠目结舌——楚宋鲁吴四国联军已然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杀声震天,硝烟弥漫。
要知道,天干杀手组织向来以执行秘密刺杀任务着称,对于这种暗杀行动可谓是驾轻就熟。但是,面对成千上万全副武装的楚宋精锐军队,他们也不禁感到力不从心,
>>>点击查看《春秋:内嫂勿怕,我来救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