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你还有兄弟,我怎么不知道?”
“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都夭折了,还有一个小妈生的弟弟,我俩的名字就成了一个大清,一个全无。”
“那我那叔叔呢?怎么从来没有听你说过?”
“36年的时候小东洋在丰台那边闹事,那年你白姨进的四九城,你爷爷听说时局不稳,就让小妈带着回山西老家了,开始还有书信来往,后来小鬼子来了就没了联系,再后来你爷爷奶奶也相继去世了,就更没有联系了。我都没有回过山西老家。”
山西老家,不就是前世自己生活的地方吗,难道穿越到傻柱身上和这也有关?
“爷爷后来就没有给你们改名字?那我的名字呢?”
“改了,也没改,后来老翰林也知道这回事了,哈哈大笑,不过老翰林就是老翰林,人家说【大清】【全无】有典故。大清呢出自《管子》一书。人能正静者,筋肕而骨强;能戴大圆者,体乎大方;镜大清者,视乎大明。正静不失,日新其德,昭知天下,通于四极。全无呢是出自《增广贤文》:“水至清则无鱼,人太急则无智,知者减半,省者全无。”
老翰林就说名字名字,有名就有字,给起了德新,德圆做为我们的字,就是名大清字德新,名全无字德圆。咱们家就是厨子,字这回事就不提了。
你的本来是玉柱,登记户口的时候,被黑皮写错了,那时候也不敢说写错了啊,也就成了雨柱了。”
“那你认识娄半城吗?”
“娄半城?没有听说过。”
“轧钢厂的。”
“轧钢厂我也不熟悉啊。院里住的倒是不少,不过那是四九城外面的厂子,我早出晚归的,几乎和院里的人没什么来往。轧钢厂也没有多大,老板也不是姓娄吧。”
“早出晚归?不至于吧”
“你个混小子,做厨师可不得早出晚归么,早晨你得去买菜,早了才能买到新鲜的东西,厨师必须要掌握菜价,你连多少钱买的都不知道,卖的时候怎么定价?菜价上涨了还是便宜了,不都得知道吗?市扬上什么卖的多,什么卖的快,别人家买的什么,从什么地方买,都有门道呢,你个傻柱子。”
“别叫我傻柱子,都被你叫傻了,院里的人我都不让他们叫我傻柱了,院子里的人你联系过吗?”
“没有,就是走的时候和老易说了一句,让他照应一下你们兄妹,有机会的话把你弄进轧钢厂。”
“那你没有安排过我的工作?”
“没有,我走的急,怎么安排,原来想着是再过一年,你学徒三年满了出师以后,我想想办法,给你找个地方,勤行里我多少认识几个人,应该是没问题的。我走了只能让易中海帮忙了。”
“后院那个老太太呢?她儿子呢?”
“那个老太太,来历我还真说不清楚,三七年住进来的时候,四十多岁吧,有两个儿子,分别住在东西厢房,不过人不常见,偶尔会回院子里住几天,等抗战胜利了,人就不见了,后来国府接收后,东厢房先是马家,住了不到一年,然后就是刘家。西厢房就是现在的许伍德,在电影院工作。”
“咱家还有什么亲戚没有?我娘那边,我就没有个舅舅什么的吗?”
“说有也有过,你娘兄妹三人,她是老大,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在太原会战的时候没了,当时才二十出头,还没有结婚,因为这个,你姥姥也没有几年,三九年吧没的,你姥爷是四一年被小鬼子抓了就没了,你二舅就偷偷跑出去当了兵,抗战胜利后写过书信,回来过一次,那时你娘刚没了不久,后来就走了,现在也不知道是在那边还是没了。”
“二舅我有印象,一起给我娘上过坟,不过没记得他穿军装。有照片吗?”
“照片给我烧了,你就当没有这个舅舅吧,毕竟是那边的部队。”
原来瞒着我的事还不少,何雨柱心里想着。也幸亏自己填写社会关系的时候没有写,不过想写也没办法写,名字都不知道。
“那谭家菜呢?”
“谭家菜?谭家菜和咱们没什么关系,四九城里有点名气的厨子都说会做谭家菜,就是个噱头。真正的谭家菜呢,其实分两种。一种谭家菜呢是祖庵菜,谭延闿字祖庵,清末民初和他的家厨共同创立的。将湘菜、粤菜和淮扬菜的精髓融合起来,创立了祖庵菜,这一个谭家呢在四九城时间不长就去了南京,所以名气不大。
另外一种谭家菜呢就是清末官员谭宗浚所创。原来呢就是家宴,每天三桌,谭宗浚的夫人做饭,因为是翰林,名气大了,人们趋之若鹜,都以能去谭家吃饭为荣耀,就成了谭家菜。老两口去世后是他家一个姑娘领着家厨做。
解放后就由家厨出来自己开店了,彭长海的红案。谭家菜呢其实是鲁菜的基础上发展的,有清汤燕窝,黄焖鱼翅、葱烧海参等。
谭家菜讲究。吊汤呢,蒸鸡整鸭火腿等煮三天才出醇汤。鱼翅呢清水泡得三天。柱子你学厨,泡发干货怎么回事也知道,加碱来的快呗。
厨
>>>点击查看《四合院之一开往春天的列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