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在镇上买了个青皮的大西瓜,打了盆芙蓉家井里的凉水泡了起来,芙蓉赶在下雨前,把院里的豆角,番茄摘了一茬,自己家吃不完,用小筐子端着,给王婶子送了些。
这场雨把地淋了个透,镇上的人都出不得家门,只坐在自己家屋里择菜说话,傍晚时候,天边出现一层红云,风从树梢子上哗拉拉的吹过,还带着一股子凉意,看这天,怕是要晴起来了,还好只下了一天雨,不然,田里怕又要积水。刚长出的庄稼又要泡在水洼里了。
种玉米的时候,下些雨地上湿,土地松软,好播种,玉米出芽后,长出苗子来,偶尔下场雨只当浇水,如果雨水太多,苗子就涝了,长的又黄又短,影响结棒子,如果到了有收成的时候,还下大雨,那田里无法下脚,玉米棒子都会发霉,就像有些山区种水稻,不管是插秧,还是水稻生长,都离不开水,若天干旱,那水稻多半要打饥荒,所以种了一辈子庄稼的人,都知道看天算收成,白天刚下的雨,弄的石米镇人有些惆怅,直到看见天边那层红云,心里才放松一些。
王婶子择了半竹篮的豆角,洗净了拌上些白面,给锅里铺上一层细布,然后把拌了白面的豆角倒在上面,水开了再蒸三四分钟,就出锅倒在盆子里,捣些咸蒜汁浇上去,再淋上一层香油,闻着又香又辣,很是下饭,夏天的青菜,果子多,各家各户便想着法儿弄吃的。
芙蓉把剩下的一点豆角在锅里煮了一遍,去了水,在院里绑上一条细绳,把豆角一根根的晾在绳上,等太阳出来,把水分晒干,这豆角就成了棕黑色,收起来放好,等到冬天下雪的时候拿出来,泡一泡水,就又能吃了,不管是做面条还是炒菜,都是好食材,俗话说,靠山只山,靠水吃水,石米镇虽挨着牧羊河,但田地并不肥沃,所以冬天的青叶菜卖的就贵些,寻常的人家,吃的也都是一些耐放的菜,诸如土豆,胡萝卜,大白菜,把豆角晾起来冬天吃,虽不是稀罕物件,到底能省下几顿菜钱巫师书。
刚绑完,杨波就进来了,见那一绳的豆角在冒着香气,就笑芙蓉:“你们那个地方,也晾晒豆角?”他嘴里的你们那个地方,指的是芙蓉重生前,芙蓉重生前,当然没有做过这个,别说没有地方种豆角,就是种了,又是收拾,又是晾晒的,成本比买冬季的菜还要高。只好告诉他说:“碗里吃什么东西,放什么调料,什么菜应该怎么做,都是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就像咱们吃鱼,却没有人吃蜻蜓一样,以前肯定也有人吃过蜻蜓,不好吃,所以以后的人呀,就不吃了,这豆角,要说晾晒,啥时候都能晾晒的,不过我们那地方,冬天夏天菜价都差不多,所以不常弄这个,我这也是入乡随俗,见别人弄,所以才学的,不过做的慢些,你看,弄了这半天,害的我晚上的饭还没做,葫芦的肚子都要咕咕叫了。”
“我就是来叫你们的呢,我娘今儿晚上做了蒸豆角,贴葱花饼子,还有猪肉炖粉条子,还熬了一锅玉米丝粥,我还买了一个大西瓜没切,走,上我家吃去。”杨波说。
“我们拖大带小的,不好吧。”芙蓉搓着手说。
“好哎,好哎,有大西瓜吃咧,姐,你都好多天没买大西瓜了。”葫芦说着,就冲到了院子里,脚上还穿着上回王婶子给他纳的千层底,芙蓉拦住他,给他找了双旧鞋换上,院里湿,这千层底是一层一层的棉布做的,容易吸水,不容易干,晒不好就要发霉,还是爱惜点好。
芙蓉到王婶子家时,王婶子已经把饭菜都端上桌了,蒸的豆角油绿油绿的,玉米丝粥金黄金黄,那一盆子猪肉炖粉条子,肉切成大块,粉条子又粗又滑,老远都能闻着香气,急的小狗老四围着桌子腿直转悠。
葫芦早等不及了,拿了个小碗,就用筷子往碗里夹粉条子,他的手小,粉条子又滑爽,到底是夹不住的,粉条子“哧溜”掉在了地上,葫芦想跳下凳子去捡,粉条子却被老四三下两下舔着吃了。急的葫芦直皱眉头。
杨老爷子夹了一根粉条子,葫芦以为是喂他的,赶紧张大了嘴,没想到杨老爷子却把粉条子送到了他自己的嘴里,细嚼慢咽起来,葫芦急的抓耳挠腮,嘴张了半天,也只好闭上。杨老爷子却笑了:“这葫芦,咋说也比去年大了一岁,本事没长啊,还是连根粉条子也降不住。”
“你多大咧,葫芦才多大。怕过两年,就能夹好了,我这回买的粉条子比原先贵了几文钱一斤咧,想来是好东西,吃着也忒滑溜。”王婶子说着,端过葫芦的小碗,给他夹了几筷子猪肉,又夹了几筷子粉条,葫芦便抱着小碗,哧溜哧溜吃了起来。
“能吃好,能吃是福,我瞧着葫芦呀,比去年就胖了些,脸色也好了,不像你爹啊,我记得你爹临死前,瘦的一把骨头,脸上也是菜青色,啧啧,看着都心酸。”王婶子说起葫芦,就联想到了葫芦他爹,说着说着,就感慨起来。
茶茶听王婶子说起她爹来,眼圈就红了,她爹白清远,虽没大本事,但平时做做农活,也能做做木匠,寻常人家做个椅子桌子的,也都找他,可惜遇上灾年,孩子又多,每每都把自己的吃食省给孩子们,所以临死前才瘦的不成人形,不提还好,
>>>点击查看《芙蓉女》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