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月亮来了你也来
眼里花开,梦里花落,在“躲猫猫”的一转身中,中秋节就到了。
月英虽然年纪还小,但在这个年代,十五六岁结婚比比皆是,十七八岁,那已经是晚婚了。
小月英长得很美,白生生的脸蛋,弯弯的眉毛,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轻轻一转,定会引得你魂不附体想入非非,伶伶俐俐,嘴巴甜,能说会道,心灵手巧,在方圆几百里都出了名,做媒的,踏破了门槛,胆大的小伙,自个儿上门求婚,但月英母亲肖氏却不同意,女儿既是嫦娥转世的,那须得配吴刚转世的小伙方可,她总得问媒人“他母亲生他时梦到什么?”媒人茫然,小伙子们失措,加之月英也看不上,于是全部告吹了。
或许是以上的缘故,月英特别喜欢月亮,喜欢有月亮的晚上坐在老榕树下,托着腮帮子,甜甜的回忆父母说的那个故事,想象未来的生活怎么过,或者倚着老榕树,唱一支热辣辣的山歌,幽深的山谷回旋婉转悠悠扬扬,不久四周就回响起小伙子们倾心的歌曲和逗趣的口哨声,她却反转脸望着皎洁的月亮呆呆发愣,靠着老榕树深黝的背影出神。
那一夜,是八月十五中秋节,但这里并没有这个习俗,不过李月英却养成了十五赏月的习惯,农村人虽不会作诗,不过对于美好的景致,美好的时刻,尤其是象李月英这种对月亮有浓厚兴趣乃至崇拜至极的人,这份浪漫和温馨的自我的享受,是如何也不愿熟视无睹而轻易放过的,当然,正值花期雨季的乡下姑娘,春心萌发,睹物思情,竟也希望突然出现什么奇迹来填补心灵的空白。
又一个说媒的抬脚走了,对方是陈家庄的二少爷,家世条件都很好,李念先也专门去拜访过,二少爷虽不英俊潇洒,但也是相貌堂堂,彬彬有礼,更重要的是,他的二叔是县丞,也就是副县长,分管全县的教育和农田水利,是一个比较有实权的官员,攀上这样的人家,以后的生活就不会发愁了,美中不足的是去做二房,但也不是太大的问题,有钱人家谁不是三妻四妾啊,何况据说陈二少爷妻子长年卧病在床,可能不久于人世,这也是他急于娶妾的原因。
这一次,看得出父亲是有些心动了,说和女儿商量一下再回复媒人,媒人把嘴一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大事,父母作主,还商量什么?以陈家的家世,也不辱没了你们!”
还好,在这个时代,父亲还算是比较宽容的,李月英,陈念先对媒人带刺的话语并不为忤,耐心地向媒人解释,婚姻大事是儿女一辈子的事,还是以他们相互同意为好,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如果是一辈子的怨偶,岂不是终生遗憾。
当时月英就在面前,媒人直接问月英有什么想法,月英便坚决摇摇头,说要一辈子侍奉父母,特别是父母无子,老来无靠,因此再加上李念先说这话明显是委婉地回绝了。
坐在榕树下,李月英想,拒绝了这么多,我在等谁呢?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嫦娥不知在何处,吴刚漂流在外头。”
月英的心一颤,象闪电一般划过明朗的脑际,象陨石一样投进平静的心湖,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微妙得只可意会无法言传,惊奇、喜悦、羞涩而又有些害怕,所有人的七情六欲都在这一瞬间相交于一点,倒不是因为歌声悠扬、柔和、缠绵、悲切动人,而是雨未下风先至或者说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
歌声如敲击乐器,最终停下来,停在月英的耳朵边。月亮依旧按照它的规律慢慢升起,把光线尽量投射到它所能看到的地方。月英在老榕树下,月亮并没留意她,只注意到唱山歌的他,一袭白衫,在微风中轻轻撩起,从榕树上旋了出去,象吐出的烟圈,一卷卷的,那么慢,向月亮冉冉升起,看吧,看不清楚,朦胧一片,靠近月亮,她回眸一笑,舒展开的眉头象姑娘的针从鞋垫上灵活的抽出,略带红色的嘴唇象三月的桃花含情脉脉的开放,渐渐地给月亮吸近了、吸尽了,消失了。
一切又归于静寂,月英无可奈何的转过身,叹口气,惆怅不已。这歌,这影,这人,就这样烟消云散,似有实无么?她尽力四处搜寻,最终什么也没有看到,只有月光那白茫茫的象她心境一样的银纱,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耳朵、眼睛和神经,她安慰自己说这无非是靠着老榕树做了个梦,或者是树神故作的某种暗示,她觉得这一切都太不可思议了,但她依旧舍不得停止那奔流思绪的湖水,任它向远方流淌、流淌,让那淙淙的呜咽低低哭泣。
老榕树斜伸的树干掠过她的头顶,轻轻的俯下身来,为她作无言的抚慰。她细细的思量——这歌、这影、这人。明明是八月十五,怎么还唱月儿弯弯,难道一说到月儿就只能是弯的么?这人也真是?什么意思?我莫名其妙的想这些干什么?吴刚、嫦娥、玉兔、老榕树、阿爸、阿妈、我、你、他……
正当她在胡思乱想时,那歌声,生疏而又熟悉,自心底唱起,不,是从身边、耳边,从头基本内容唱起,是真真切切、确确实实存在的。
“月亮出来照四方,爱人月下是素装。
>>>点击查看《相望两茫茫》最新章节